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榕邀您勾勒山体保护蓝图 历代扩城影响山体格局
2011-03-15 23:20:22  作者:赵铮艳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梁夹城奠定

  “三山两塔”格局

  汉时,越王山(屏山)是个半岛,乌石山(乌山)与九仙山(于山)是小岛屿。

  这三座山的得名缘由,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称为“越王山”。越王山森林茂密,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的寒气,所以又称屏山,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

  乌石山在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认为此山可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于山相传战国时期因有于越族居此而得名。闽越王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大宴宾客,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

  经过晋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末五代“十八姓从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三次中原人与闽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城池不断扩大。到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修筑夹城,将风景秀丽的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乌山上的坚牢塔(乌塔)与于山上的定光塔(白塔)互为犄角。福州形成“三山两塔”格局,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而“三山”也成了福州的别名。

  明福州府城

  形成山环形势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在宋外城的基础上扩建了福州府城,形成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了南北中轴线的形势。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

  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而现在则成为省府路。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这之间要通过东西走向的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福州成为天造地设的“有福之州”。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文 陈建国/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黄丽红】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