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榕邀您勾勒山体保护蓝图 历代扩城影响山体格局
2011-03-15 23:20:22  作者:赵铮艳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闽第一座古都

  围绕冶山而建

  冶山是屏山南麓的一座山,却是福州建城2200多年的文明标志。“福建的第一座王都冶城就是围绕着冶山而建的。其位置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鼓楼区北部,北至华林寺,南到湖东路,东抵省贸易厅,西接钱塘巷。”福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林璧符介绍,1990年在鼓屏路出土了汉代的瓦当、瓦筒等遗物,又在井大路七星井一带,发现了汉代遗址、遗物。

  相传早在春秋时,著名的冶炼家欧冶子,就选中了冶山的池畔铸造名剑,留有“欧冶池”胜地。冶山因其多泉又名“泉山”;唐宋两朝的左卫、宣毅、广节诸营驻此附近,又称“将军山”;省垣最早、规模最大的坛庙之一城隍庙,也曾依山而建,也名“城隍山”。当时冶山的盛名、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利用冶山南麓的唐代都督府作为衙署。宋末端宗改为垂拱殿,即位于此。冶山一带风光秀丽,官宦文人云集,曾经是福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千年之后,沧海桑田,冶山残留的只有中山路侧的一座小山了。

  多次扩城导致

  “三山藏,三山看不见”

  福州古代的都城基本是以今鼓楼区为中心不断扩展的。据史料记载,坐落于鼓楼区原本有罗山、闽山、冶山、于山、乌山、屏山、灵山、芝山、钟山等9座山体,俗称“三山藏(前列三座山)、三山现(中列三座山)、三山看不见(后三座山)”。

  对于“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原因,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称,汉代时,福州城区主要是海湾,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自北往南退去,陆地逐渐露出水面,人们在此不断扩建城池,发展生产,山体便陆陆续续湮没在古城之中。

  据学者研究,西汉至东汉400年间,闽中一直为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福州城的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三国时,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原有的冶城规模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将郡城南迁,创建了晋子城。

  唐末福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继续发展并达到高度发展时期。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和抵御外敌的需要,从唐末到宋初不足百年之内,先后几度扩城,修筑了唐罗城、梁夹城和宋外城。而每次扩城,山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开垦。到了明洪武四年,福州城垣又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即为福州府城。商业区、住宅区的一步步扩展,导致如今一些小山隐而不见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责任编辑:黄丽红】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