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政务
追忆起步时难忘岁月 福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初
2009-11-03 22:34:37  作者:李白蕾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专栏稿件

    编者按: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相关法律和决议,正式确立了一项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这一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群众在地方人大闭会期间,可以通过人大常委会来管理国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于1980年2月成立。如今近30年岁月过去了,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本报今起开辟“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专栏,报道近年来市县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文章,并展示一批优秀市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今天推出《追忆刚起步的难忘岁月》一文,敬请关注。

  追忆起步时的难忘岁月

  ——福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初纪事

  1980年2月,福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首次选举产生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设立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掀开了福州地方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崭新的一页。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可以借鉴、仅有8名工作人员的艰苦条件下,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如何艰难起步。近日,记者采访了首批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中的3位,听他们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从8个人起步的人大机关

    今年已81岁高龄的王德英是1980年3月8日到市人大常委会报到的,她的职务是人大机关人事科长,在那之前,她在台江法院工作。王德英说,他们8个人多数来自市委或市政府,到人大机关后分别从事信访、人事、财务等工作。“那时,从部队办公用房腾出1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再挂上写有‘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字样的小方块牌,就是我们8个人办公的地方了,大家共用2张办公桌和1台电话机,办公桌还是从市委带过来的。”

    1980年下半年起,市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条件渐渐好转。1年后,办公室从1间扩大到3层楼的10多间,人大机关“招兵买马”也全面启动。王德英介绍:“刚开始,只有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1980年下半年有了行政科,1981年起有了法制委、财经委、科教文卫委、城建委等……”

    办公条件艰苦不仅是人手紧张,经费也特别紧缺。今年73岁的林宝英也是8名“元老”之一。她回忆说,那时交通不便,一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来开会都会留下吃午餐,而这顿午餐得由他们自掏腰包。“机关只能提供茶叶和开水,其他接待经费一概没有。为了帮委员们省钱,有时上面在开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下面手头较闲的机关工作人员就去包饺子给大伙当午餐。虽是自掏腰包来开会,但大伙都干劲十足,精神令人感动。”林宝英说。

  “摸着石头过河”干工作

    退休已15年的林葆康是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坦言,常委会刚设立的时候,怎么开展工作,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们去请示省委,省委说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也在筹建中,常委会工作没现成经验,你们就按照相关法律自己去摸索吧。”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向前。

    林葆康告诉记者,在“招兵买马”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人大不就是“清谈清谈,建议建议”,要成立这么多机构干什么?但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机构不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人大职权得不到及时行使,完善机构势在必行。

    几年后,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室逐步成立,委(办)室主任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他们成了驻会委员。“最初,别说没专职委员,各委(办)室工作人员也仅有一两人,人手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现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驻会的已达20多人,这批人为常委会机关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葆康还说,现在人大常委会的很多工作已成为程序性工作,而在成立之初,全部都没有范本可学。他举例说:“选举要写选举办法,为避免出错,在开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之前,我们都要紧张地搞预演,一步步检查程序是否存在合法性问题,没问题了才把这步写进选举办法。你们可能觉得有点夸张,但当时确实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