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教文卫
抗美援朝纪念日:福州耄耋老人们追寻峥嵘岁月情
2013-10-25 07:09:19  作者:赵铮艳,李志波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1952年元旦,20人去照相馆拍照,如今健在的只有7人。

  1951年,有一群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怀着革命激情,响应祖国抗美援朝号召投笔从戎,进入福建军区军医学校,只想尽快学到一技之长,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一晃62年过去了,他们从风华正茂到白发染鬓,当年在闽江码头登船前齐唱的共青团之歌、紧握拳头高呼的昂扬誓言,依然回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年集体生活的革命感情,让这群人到了耄耋之年仍紧紧团结在一起。

  “妈妈,别难过莫悲伤”

  “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1951年,400多名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相聚在闽江码头,登船前放歌,毅然前往位于南平山区的福建军区军医学校。

  现年80岁的陈心斋老人就是其中一员。“我们这批到军医学校学习的人,是准备尽快培训后前往抗美援朝战场的,上战场就意味着可能流血牺牲,因此当年有不少同学的家长舍不得孩子参军。”陈心斋回忆说,他记得一个叫陈维宝的同学,他的母亲从福州一路跟他到了南平,想把他劝回家。可当时,大家满腔热情,一心只为报国,陈维宝坚决不肯回家,最后他母亲不得不勉强同意。

  “一些同学原本家庭条件不错,军医学校的日子却很艰苦。”陈心斋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刚到学校时,校内只有一个厕所,远远不够用,扩建厕所就成了当务之急。“许多同学那时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其中有位叫王淑莲的女同学跳到粪坑里把坑挖大,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回忆起当年劳动建校的情景,陈心斋动了情。

  “当时学校建在山上,大家每天要吃菜,都要从山下爬100多级石阶,一步步把东西搬上去。一桌人每顿喝的都是涮锅汤。”回忆在军医学校的时光,陈心斋仿佛一切历历在目,至今依然能记起许多细节,“大家在地上铺稻草就算床铺,那时冬天非常冷,学校每人发了2公斤棉花,大家把棉花直接塞进被套里,睡着睡着棉花就会滚成一团,半夜常被冻醒。后来就有人往棉被上加盖一层雨衣。”

  谈及以往,陈心斋眼眶有些发红:“一边学医一边劳动虽然苦,但那会儿没有同学退缩,每个人都坚持了下来,同学之间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责任编辑:胡巧灵】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