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解放60周年
林白水烈士
2009-08-14 16:01: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在黑枪如林的乱世,能够以笔为旗,以报纸为阵地,揭露政客们的胡作非为,这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不光文章写得好,这个林白水本人也很有趣。他颇有些“名士”脾气,每篇时评仅收稿费五元(当然已经比一般稿件的稿酬高一倍多了),而且非等这五元用尽之后,才动手写下一篇。

  一次,一位朋友来看他,他留这位朋友吃饭,可一摸身上才发现囊空如洗。他说了声“你稍等片刻”,便伏案疾书。“一盏茶的工夫”,一篇千字文就毫不含糊地搞定,于是吩咐仆人:“赶快送到报馆去,要现钱。”仆人旋即带回五元钱,林白水于是请朋友到饭馆大快朵颐。看来,林白水不光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报人,也是一个潇洒放达的名士。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林白水古道热肠的气质。当革命党人赵声、刘光汉欲发动南京起义,因经费无着不能成行,这时有人建议他们去找林白水。而此时白水因办报需自酬经费,经济上也十分困难,身边也只有一部数十万字的《中国民约精义》的手稿,但他还是慨然允诺代筹经费,并刺破手指写下血书,向商务印书馆以书贷款一千元,全数送给这两个革命党人,自己分文未留。

  向贪官污吏公然叫板

  林白水是福州人,出生于1874年1月17日,本名林獬,“獬”是传说中的独角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必冲上去用角顶恶人。而林白水的报人生涯,就颇似那只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獬”。

  他使用过的名字很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白水”。据说他家乡有座白水山,他常对人说:“吾乡青圃白水山是吾他日魂魄之所依也。”他是从四十岁时始用此名的,他字少泉,“泉”字身首异处即为“白水”,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他一生以文字名世,最终因言获罪,此番宿命,似在其名字里也一语成谶。

  1903年,林白水应蔡元培之约来到上海,与他一起创办《俄事警闻》,后来又改为《警钟日报》。与此同时,林白水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白话报》,并给自己起了一个“白话道人”的笔名。那时候报刊不分家,名为“报”,实际上是期刊,先是半月刊,后是旬刊,《中国白话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数百份,到后来增至上千份。报上几乎所有的栏目,几乎全是林白水一人操刀执笔。

  自己独立办报,工作上受到的牵扯和制约少了,他更是毫无顾忌地全心投入,坚守独立不羁的新闻立场,倡导那个时代还没有几个人听说过的言论自由。在《中国白话报》第一期的“论说”栏上,作者针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说道:“这些官吏,他本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那些事体,全是我们百姓的事体……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又没有开个清账给我们百姓看看,做百姓的还是供给他们快活,那就万万不行的!”

  1904年2月,他又在第七期“论说”栏发表《国民的意见》指出:“凡国民有出租税的,都应该得享各项权利,这权利叫自由权,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这些与贪官污吏叫板的文字,公开挑战为官者的淫威,若没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恐怕下笔一字都难。而一百年前,他竟然用大白话提出“纳税人的权利”思想,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在同一年,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祝七十寿辰,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此联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传诵一时。

  一年颠覆三阁员, 令段祺瑞狼狈不堪

  民国以后,林白水也曾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1913年春天,他以众议院议员的身份进京,当时护国运动正搞得轰轰烈烈。三年后,林白水厌倦了政坛的翻云覆雨,也自知适应不了政客们尔虞我诈的生涯。于是,他决心告别政坛,专心于自己心爱的老本行:新闻。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