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关于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2013-09-23 21:05:0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六)发展种业工程。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开展种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种质资源改良创新,推进种质资源搜集、研究与保护。重点建设国家级花蛤、海带、海参、鲍鱼、南美白对虾、金鱼、茉莉花、橄榄、名优林木、花卉等种质资源圃,以及农作物太空辐射育种基地和省级品种试验鉴定站,推进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种业国际合作。支持市菜科所开展中欧合作的农作物高优新品种引进创新,育成一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上市龙头种业集团。

  (七)打造品牌农业。积极培育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福州金鱼、福州鱼丸、福州鳗鲡、漳港海蚌、连江海带、连江鲍鱼、琅岐红鲟、永泰李梅、青山龙眼、罗源秀珍菇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市有10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5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对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的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主要企业以及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中国农业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在项目立项审批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职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市政府定期发布品牌农产品名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及地标产品。

  (八)发展农业文化。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产业,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获得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做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及管理保护工作,力争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坊七巷建立中国茉莉花茶博物馆,在仓山帝封江湿地建立茉莉花茶文化产业园,保护与开发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等极具闽都特色的文化精品,整合、提升福州茉莉花茶、橄榄、鱼丸、金鱼、漳港海蚌等“福州味道”的农业文化资源,丰富闽都农耕文化内涵,创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文化品牌。培育农业文化产品,加快文化名村、名镇、名街保护开发,鼓励县(市)区整合农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创特色农村文化品牌。举办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茉莉花节、橄榄节、李梅节、龙舟节等农业节庆品牌,建设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福州知名农耕文化的农博园、博览馆和开心农场。

  (九)保护都市生态。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用地纳入城市公共用地管理和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对福州城区周边的山地、林地实行封育、改造、提升,构筑环福州生态屏障;对人工用材林主伐皆伐改择伐作业的,参照省级财政补助标准,给予配套补助每亩100元,由市、县(市)区财政共同承担;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保持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加强乌龙江和闽江两岸生态林的保护管理,加大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重点治理农业面源、养猪场污染和水源地,综合整治乡村河道,整治海岸带和近岸海域环境等,彻底清理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全过程综合治理;支持开展以畜禽粪便和废菌包为主要原料制作商品有机肥,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改造提升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支持发展节约循环型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配方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腐熟还田、精准施药、物理与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控源减排技术。确保现有190万亩优质基本农田,调节都市生态环境。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按照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的原则,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发展,增强水库水资源调控能力。以节水、高效、生态优化的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争取中央、省水利专项资金支持市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溉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监管约束机制及风险保障机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完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农民合作社协同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00家,其中部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50家、市级示范社200家;全市规范化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500家,其中部级示范协会20家、省级示范协会50家、市级示范协会100家。扶持种养大户领办或创办现代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实施商标策略,推动农副产品商标化经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选活动,对获得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享受市级龙头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达1000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0家。积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联合体,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农户、农民合作社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作价入股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按股分红;对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企业,在农业项目资金安排、申报龙头企业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进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配合省属高校发展农业教育,设置都市现代农业学科专业,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通过定向委培、校企共建等方式,培养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全市形成10万名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十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重认证重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力争到2015年全市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数量达到490个,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0个、绿色食品130个、有机食品10个,完成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到2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以水产、园艺、畜产品等为重点,实施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行业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积极开展GAP、HACCP认证,集中创建一批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建成10个国家级、15个省级标准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15个国家级、25个省级标准示范区,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单位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持国家标准制定达5项。

  加快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市、县(市)区两级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健全乡镇(街道)、村两级动植物防疫体系,完善以公益性防疫队伍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防疫机构为辅的多元化疫病防控体系,推进动植物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果。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测全覆盖;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测、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黑名单”、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等机制,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达60%以上,2020年达80%以上。

  (十二)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导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生鲜超市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10家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通过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重点扶持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对在本市总投资额1亿元以上且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贷款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贴息补助。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福州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相融合的农产品电子交易云服务平台,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和农产品网络营销,每年认定20个物联网农业应用市级示范点,推进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黄新锦】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