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
700名上海工人援榕 助力福州工业建设起步(图)
2009-09-13 10:39: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有了工厂才有了工业路

  “在搪瓷厂周边出现一系列工厂后,工业路也改变了原先沙包土的模样,开始形成了大路。最初的工业路周边是大片的农田菜地,来支援建厂的上海工人一开始是借住在周边农民家中。”叶老说,“后来为了保障援建工人的生活,福州市政府就选址在白马河畔为他们建起了砖木混合结构的5座两层楼木板房,一座可住26户人家。这样的工人宿舍在原福建机械厂宿舍区还能看到。在当时的福州,这已经算是质量很好的房屋了!因为入住的都是上海人,这里就形成了最早的'‘上海新村’。”

  上世纪80年代初,木头房子老化,上海新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砖混结构楼房改建,基本奠定了目前上海新村小区的范围与规模。

  在叶老的家中,这套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套房,无论是结构还是其他设施,现在来看已落伍过时。但叶老告诉记者,在当时,这样的房子已堪称高档住宅。

  如今,叶孝传当年的工友或调回上海,或搬离新村,或年高辞世,住在上海新村的上海老工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叶孝传认为,如今工业路、上海新村都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地名,但是它们毕竟记录了福州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建展馆记录福州工业发展史

  在今年1月召开的福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张少斌就建议在工业路择址建设福州工业发展资料馆。

  张少斌认为,解放前的福州工业基础差,上世纪50年代末,经中央统一部署,上海搬迁了许多工厂到福州,主要落户在当时福州城乡接合部的红旗村、长汀村等地,并因此有了工业路名称。这条路的发展与变迁,就是福州工业发展的历史写照。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工业路上绝大多数工厂关、停、并、转,或者外迁,工业路已经徒有虚名。现在提起工业路,知道它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

  为此,张少斌建议,在工业路或茶亭街改造中择址建一处上海援榕纪念馆暨福州工业发展资料馆,将当时工业路的所有工厂资料做个系统的收集和展示,用老照片、老资料来见证福州的工业发展史,见证福州今天的进步和繁荣。

  受访者名片

  叶孝传

  原福州搪瓷厂退休工人,75岁 (东南快报记者 黄欣达 王进/文 吕诚/图 )

【责任编辑:蓝晓梅】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