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闽江流淌郑和生前身后事 开洋地太平港高楼林立
2011-03-14 22:15:22  作者:雷岩平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一块出土石碑纠正《明史》多个误处   

  他名叫曾国新,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刚从长乐市旅游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现在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寻访郑和的足迹,研究郑和与长乐的渊源,收获颇丰。老曾坚信,代表大明皇朝意志的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而非《明史》记载的“终极建文,耀兵异域”。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义,过去一直以乾隆年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为准。《明史》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并展示大明的兵力”。

  这是一个位于长乐南山顶的一座天妃宫的遗址,这类的遗址往往是田野考古重要的关注点。1930年,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一名农民在遗址上挖土时的偶然发现改写了《明史》。它是一块黑色的石碑,碑文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前者的说法充满火药味,后者的内涵则是经贸文化交流,和平外交。前者为清代学者所编撰,后者为郑和亲自刊记,可信度更高。

  几天前,在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我们看到了这块镇馆之宝,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6字,其中二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纹。

  曾国新介绍,《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

  碑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这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

  记者研读碑文,上面写明出海原因:“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出海时间次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出海景象:“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

  尽管石碑面世已久,但其内容真正被解读还是近年来长乐一批郑和研究者努力的结果。曾国新等专家通过比对认为,《明史》与《天妃之神灵应记》碑里记载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明显不一致。比如,《明史》记载,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是永乐六年九月,返回时间永乐九年六月;石碑记载却是永乐五年出发,返回时间是永乐七年。

  碑文上写着正史太监郑和、王景弘,曾国新说,据研究王景弘是长乐文岭镇姚坑村人,该村历史上曾经出了3个状元。

【责任编辑:黄丽红】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