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学探索
千古悬疑:绝壁之上的武夷山悬棺葬
2006-09-06 10:40:47  来源:网络论坛  【字号

悬棺葬俗的影响有多大

  武夷山做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为学术界所公认。随着武夷人的迁徒、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
 

  武夷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它延续到什么时候?有人以为至四周,有人以为到秦汉,有人以为汉以后乃有踪迹。

  这种葬俗春秋、战国之际在江西贵溪得了充分的发挥,留下了许多遗物,有的仿屋宇造型,还出土了大量先进的纺织器材及织品,与武夷先民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可谓一脉相承。

  先秦时同属瓯地的临海(现属浙江)在东汉时还有悬棺葬的习俗,是安家族人所(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他们或许与武夷族也有密切的联系。

  台湾都兰,也有属于先秦时代的岩棺遗物。

  湖南有“楠木洞,石缝中有船,俗称仙人所居沉香船也”(清·许赞曾·《东还纪程》)。“五溪蛮,父母死,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唐·张旌·《朝野佥载》)。

  莫休符(唐)至广西,称“象山武仙县,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榇之迹”(《桂林风土志》)。

  贵州安顺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窑藏,挂于岩上”(《安顺府续志》)。

  贝青乔《苗俗记》:“亲死,刳木以敛;置诸高崖峭壁间,不施蔽盖。”《云岭南纪蛮》云:“凌云有岑氏祖墓,亦在半山石岩间”。

  李京(元)《云南志略》说:“土僚蛮,人死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之上。”

  这种悬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广。三峡有所谓“兵书宝剑匣”;会无县有峭岩“多仙人葬,莫测其来”(《水经注·江水篇》);在龙河两岸,随处可见“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峡一带则又可见以栈悬棺;而珙县境内现存的悬棺之多可谓全国之最。

  《太平御览》载闽中汀西有“山都,藏棺每在高峰树杪或藏石窠间”。《夷坚志》载泰宁有悬棺,《舆地纪胜》载瓯宁“灵鹫山,半岩有亭,亭藏仙函”。近年来,文物部门又在武夷山东部的松溪县,发现了一个“棺木洞”,内藏三四百具明清时代的棺木。

  由于数千年的发展,这种葬俗文化的内容因而显得格外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由天然洞穴而至凿穴、而至设栈搭架。葬式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最为传统的风俗之一。但为何武夷悬棺葬俗又影响了那么多民族,波及的地域又是如此之广?

船棺之秘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过客。它的形制是什么样的?有的“船长二 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具棹楫,然遥望之弗能详也。”也有小的“长 丈余,阔三尺”(《武夷山志》)。

  架壑船做为葬具,一般只盛一付骨殖,但是,“大王峰有四船相覆,以盛仙函,共二十余。”此外,“金鸡洞内有贮香一船,”该艇贮满香料,又没有骨殖。架壑船有多少不同的用途呢?

  有的竟然还备有棹楫!有的是用“楠木刳成”,有的则“嗅之微有香气,咸莫辨其为何木也”(《名胜记》)。为什么要仿以船形呢?专家们以为,武夷族为越人的一支,是习于水性生活的,这种葬俗就是他们水居生活的具体反映。有的以陶器等为殉葬品,有的以卵石,或以木盘……可见船棺葬俗的复杂性。

  船棺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经过科学考察的两具船棺,或许能解答部分疑问。

  由观音岩取下的一号船棺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棺的头部和尾分别向外延伸0.4米,两边各有一洞,棺底两端向上翘,有明显的船形。棺盖头部伸出0.66米,比棺身长0.26米,头略翘。在白岩取下的二号船棺 与它一样,均是用大楠木雕镂而成,全长4.89米,宽、高与一号船棺相近。底如梭形,长4.53米,柩内空长2.27米,高0.44米,头部宽0.47米,脚部略小为0.45米,底厚约6厘米,两端延伸上翘的部分,分别长0.98米和0.93米,槽底部紧靠柩身档板处各凿有一个长8厘米,宽4~6厘米的长方形孔,不知有何用途。盖作半圆形,内部剖空,如船蓬,全长4.58米,径约0.55米,高0.44米,板壁厚1~5厘米,边缘作母口,以柩子口套合,十分精致、严密。奇怪的是除了可能用来起吊船棺的插孔外,在盖顶两侧,靠近后隔板处,还分别凿了一个10×5厘米的长方形孔,与棺底两孔对应,考古工作者以为是象征船桅杆的插孔。

  三四千年前的武夷族先人们就已经使用船帆了吗?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