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南海一号打捞200余件宋代珍贵文物
2009-09-27 16:59:01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

  对话

  “南海Ⅰ号”考古试掘工作,堪称国内水下考古工作“拓荒”式的探索,极具开创性、挑战性。本报记者专访了此次试掘工作领队、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博士。

  古船基本完好捞上来了

  记者:有专家认为,试掘不展开,两年前的整体打捞就无法断定成功与否。

  魏峻:是的。这次我们发掘了3个探方,总共大概16平方米,分别在古船的前部和中部,考古专家们在试掘过程中,了解到古船船舷基本完好,古船在沉箱中的位置也相当端正。这说明,我们确实成功将古船打捞上来了。

  一直有专家质疑,古船在打捞过程可能破损。从目前试掘出来的船舷和文物来看,木质船体坚硬如初,船舱内整摞瓷器也基本完整,少有破损,这初步证明,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没有对古船和文物造成损害。

  彻底打开沉箱可能要十年

  记者:之前有专家认为,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可能散架?

  魏峻:现在打开沉箱,确实可能散架。有专家称,先将古船上的文物掏出来,然后打开沉箱,再对古船船体加固,但我们认为,由于张力和内部结构的改变,现在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很可能会散架。

  所以,我们在打开沉箱前,必须考虑好怎么支撑整个古船。或者一段一段切割沉箱,一层一层发掘文物,或者发掘一小部分,留给后人发掘一部分,这些都要等试掘工作结束后,根据科学实验的结果,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拍板。

  可以肯定的是,“南海Ⅰ号”发掘过程必将十分漫长,可能十年之久。另外,这次试掘结束后,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要等本次试掘的文物充分研究、科学实验后,提出一整套科学的提取方案。

  整船瓷器出水后如何脱盐脱水?打开沉箱后,木质船体如何不松垮?试掘提取的文物,将带回去展开专门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再对古船动手脚。

  揭秘

  水晶宫内考古仍需潜水难度颇高

  昨天本报记者踏上“南海Ⅰ号”试掘平台,此处是将水晶宫内12米的海水抽去5米,然后搭建的。也就是说,试掘工作的前30多天,考古工作人员都要穿着厚厚的潜水衣,潜入海水池内,从“南海Ⅰ号”上提取文物。

  “最后4天抽出5米水,露出‘南海Ⅰ号’甲板面,主要是为了方便绘图。”魏峻告诉记者,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了文物出水前的历史原貌。常规的考古记录方式,只是通过相机和画草图等,不能实时记录,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实时记录考古过程,对整个过程予以再现。

  水下考古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水下绘制考古遗址的图纸,以便将来能把出水文物放回原来船舱,还原最大历史信息。为了保留淤泥湿度、保护文物,大部分试掘工作在水底展开,难度颇高。

  “陆地考古挖文物用手铲,水下我们用抽泥设备,吸出淤泥提取文物。”魏峻说,考古专家在水下作业使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仪器,可以将所见的文物位置、遗址内各种信息,清晰绘制在特定的水下仪器上。

  魏峻说,出水的瓷器和木头如何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因此本次试掘提取的木质船体,没有涂抹任何的保护剂,将迅速带入研究室内展开科研。而出水瓷器则暂时浸泡在海水里,如何实现脱盐脱水后裸露在空气中展出?仍是未攻克的课题。

  博物馆开放难确定众游客已然慕名来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从外观到内部展览设计,都已基本成型。虽然博物馆尚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没有通过验收,何时开放也难以确定,但众多游客,只要进入海陵岛,都慕名而来,纷纷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各地旅行社也都将其作为一个招牌吸引游客。

  进入馆内,阳东县周亨村出土的“广东铜鼓王”被安放在显眼的中间位置,两侧的展柜内,则陈列着一些从“南海I号”打捞出来的瓷器等。拐入左侧的展厅,就是安放“南海I号”的水晶宫,沿着水晶宫两侧的走廊,游客通过玻璃板,可以清晰地看到浸在海水中的“南海I号”沉箱。而在其它展厅,展示中国海洋文化、水下考古、海上贸易、宗教文化等等的展示板、陈列柜,也已基本完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指示牌等的安装工作。置身其中,浓郁的海洋文化、船舶造型让人心灵震撼。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表示,该馆是国内首家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将沉船放在博物馆内现场发掘,进行水下考古,因此该馆是一个动态的专题博物馆。在博物馆开放时,游客可以现场看到考古人员的工作过程,因此每一次前往参观都是新鲜的。

  张万星说,从建筑特点看,这个博物馆是为“南海I号”、海上丝绸之路量身定做的。整个展馆以船体的龙骨等为要素,形似5个互相连通的舱体,该馆现在已经成为阳江乃至广东的一个新的地标式建筑。

【责任编辑:陈燐】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