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南海一号打捞200余件宋代珍贵文物
2009-09-27 16:59:01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自2007年底整体打捞出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过了两年时间,整个古沉船一直沉睡在打捞它的“铁篮子”里,依旧是牵动世界考古界的一个谜。昨天,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试掘考古工作结束后,“南海Ⅰ号”古船第一次向外界揭开了面纱。

  打捞出水后,古沉船在陆地上的室内海水里浸泡,是否安然无恙?木质船体会不会朽烂发霉?整船瓷器有没有在打捞过程中震碎?木船在打捞的颠沛过程里,有没有散架?这些谜团,在昨天一一揭晓。

  已秘密展开1个多月的试掘工作,被称为“南海Ⅰ号”出水后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也是真正解开这条古船诸多谜团的关键性一步。昨天是“南海Ⅰ号”试掘工作的最后一天,从8月18日,广东省考古研究所调派10余位水下考古人员,在“水晶宫”里展开了30余天的秘密考古发掘,昨日是第一次向媒体开放。
 
  中央电视台在现场进行了直播,本报记者有幸成为唯一踏上古船试掘工作平台的纸质媒体记者,目击了它由沉睡到苏醒的过程。

  古船大体完好,保住了宋代沉船的“上甲板”

  在“南海Ⅰ号”试掘工作平台上,记者看到,考古工作者像陆地考古时一样,在“南海Ⅰ号”覆盖厚厚淤泥的甲板面上,挖掘了4个探方,每个4平方米,1个位于古船左前舷,3个位于船体中部。

  在船体中部的3个探方里,考古专家发现了整整齐齐码放的古代瓷器。“我们只是提取了船舱表面的一点点文物,40多天提取了200多件文物,没往下挖。”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说,目前探方里见到的情况是,瓷器密密麻麻地一摞摞排列,从上到下,数量将非常大。“有没有之前所推测的6万到8万件,还不敢说。”

  魏峻说,此次试掘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南海Ⅰ号”木船体保存比较理想。“这条宋代古船‘上甲板’以下的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这是个奇迹。”魏峻还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出水的清代以前的古沉船几乎没有一艘能保住“上甲板”,但此次试掘中,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了“南海Ⅰ号”部分上甲板。此前,只是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载。考古专家认为,“上甲板”是古人出海时的一个生活层,“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能保住“上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船体上甲板有3—5层,每层木板都有8公分左右,整个甲板厚度就像一堵墙。”考古专家认为,由“南海Ⅰ号”厚厚的甲板推断,这条船船体庞大。

  古船船体封存大量古人生活、海贸的信息,在考古专家眼中,比出水文物更有价值。“考古专家取出来一部分船板,还保留着沉没前的黄色,非常难得。”魏峻说,沉船周身的一层厚厚淤泥,是船板数百年不朽的原因。“‘南海Ⅰ号’甲板木质可能是杉木和马尾松,船的龙骨是更坚实的木材制作。”

  不过,考古专家在左前舷的探方里,却发现船体有些破损,舱内瓷器也有破损,有不少碎片,专家解释说,这是整体打捞前探摸时就破损了。

  文物以民窑瓷器为主,发现捆扎瓷器的草绳

  “南海Ⅰ号”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在前期的打捞过程中,考古专家曾发现过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比如瓷器、漆器、鎏金腰带、金手镯、木梳等,如同封存了一个宋代海贸生活的片段。

  但是为期40余天的试掘工作,在文物上并无太多惊喜,主要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铁锅。魏峻告诉记者,出水瓷器种类上也没有新突破,主要是以前发现过的景德镇瓷器。

  昨天的考古现场,考古专家慢慢从泥泞的探方中清理出景德镇小碟和花色碗,以及福建德化窑的大口碗———像北方人吃面用的大碗。而之前,曾在船上发现的磁灶窑、龙泉窑等类型,却没有出水。

  尽管种类有限,但出水瓷器却非常完整、光可鉴人。它们白中带青,是赫赫有名的影青瓷,胎壁十分薄,却印满花纹。有关专家称,类似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每件售价达几十万美元。

  考古专家从探方中清理出一整摞花口浅盘,中间刻有莲花瓣,有趣的是,这一整摞瓷器中夹杂着草绿色凝结物,被考古专家判定为捆扎瓷器的草绳。“草绳这种有机物,历经数百年海水浸泡,能保存下来又是一大奇迹。”

  “根据试掘的结果,‘南海Ⅰ号’肯定是一艘商船,瓷器主要是民用的外销瓷。”魏峻说,古船甲板下大约有4米深,里头装的是满满当当的瓷器。

【责任编辑:陈燐】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