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三坊七巷重生记:榕建国后最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2-10-24 15:50:1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三坊七巷人的自豪

  三坊七巷老居民,都以自己曾住或仍住在三坊七巷为豪,自觉地以各种方式投入三坊七巷的建设。

  搬迁开始时,居民们不动一砖一瓦,支持政府的决策;国家级文保单位林聪彝故居修复时,其后人林强等为工作人员恢复彩绘壁画《獬豸》提供帮助;三坊七巷旅游旺季,需要招募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人做志愿讲解员时,许多已经搬离这里的依姆依伯报名参加,用带着虾油味的普通话或是福州话为游客讲解。

  家住文儒坊大光里18号的71岁“老福州”郑子端出身中医世家,每到民俗节庆,他都会应邀为年轻人义务讲解、演示原汁原味的三坊七巷风俗。他说:“我生活、成长在三坊七巷,熟悉这一切,我有责任把三坊七巷的民俗告诉大家,不要出现知识断层。”

  三坊七巷目前有116户留住的居民。三坊七巷管委会积极调动这些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并由政府补贴费用。文儒坊55号就是其中一家,这是三坊七巷保存下来的19处涉台历史建筑之一,是58岁的罗辉前和堂兄的祖宅。

  昨天,记者走进罗宅,只见大门口门罩下是一块牌匾——清戍台武官罗必魁故居。道光13年赴台剿敌的罗必魁回榕后买下这座宅子,道光21年,身为代理江西建昌营游击的罗必魁奉命往镇江与入侵英军交战,不幸战死。因此罗宅既是涉台文物,又是鸦片战争的抗英人物的遗迹。

  罗必魁的第六代孙罗辉前说,插屏门上还贴有罗必魁事迹介绍,“这是为那些敲门而入的游客准备的”。

  罗宅现存一进全部和二进的部分。因年久失修,一进厅堂漏雨,墙壁严重倾斜成危房。去年三坊七巷管委会对其进行修缮,“修缮费,政府和我们个人分别出10%和90%。”罗辉前说,“房子修好后,牌匾挂出去,不时有游客敲门进来看看,我感到很自豪。”

  在南后街,最漂亮的故居当数110号董执宜故居。前日,在董执宜故居前留影的上海游客王恒松、吴佩娣夫妇告诉记者:“三坊七巷出了很多名人,到这里逛逛,可以加深对福建民间风土人情的了解。”

  董执宜后人徐韩利告诉记者:“三坊七巷出了这么多名人,作为董执宜的后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政府把我们家门面修得这么漂亮、大气,我们要对得起这个门面。董家兄弟年年春节贴春联、做花灯,既歌颂国泰民安,又传承三坊七巷文化。”

  如今三坊七巷已是福州名片,展望它的明天,不妨借用三坊七巷成果展上的一句话:“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也是中国的,更应该是世界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街区,还应成为我们民族善于创造生活并懂得呵护其价值的一种文化蓝本和精神坐标。”

  □相关链接

  名城保护回顾

  近年来,我市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闽都文化。

  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开展名城保护工作。2004年9月,我市恢复成立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和定位,突出涉台文物优势,打造“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打响林则徐、严复、冰心等名人品牌,建设好闽都文化。

  完善地方法规和保护规划,突出历史文化特色。1997年2月4日,我市颁布实施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6年6月30日,我市又颁布实施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投入巨资,积极做好名城保护工作。重点建设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整治屏山、于山、乌山,修复、开放了镇海楼和鼓楼遗址公园,保护中轴线两侧三坊七巷、朱紫坊、双杭、烟台山等历史街区。

  建立健全多层次名城保护体系。1986年12月,我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3个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还有一大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

  建设博物馆群。2000年,福州投资75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4.7亩的市博物馆新馆。2007年~2009年,市政府投入近1亿元,扩建林则徐纪念馆并重新布展,使之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林则徐史料的展览馆。同时,我市将在整合提升长乐市博物馆、冰心文学馆、郑和史迹陈列馆等基础上,兴办中国·长乐文化生态博物馆。

  (福州晚报记者 綦芬/文 陈建国 杨勇/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邱陵】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