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特色村 福州改革开放30年纪实
2008-12-31 00:01:45  作者:邱泉盛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种海带种出个亿元村
   
  位于连江黄岐半岛上的官坞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甚至出现过典妻卖子的现象,人均收入没有50元,当地民谣流行“有脚不踩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的说法。
   
  如今的官坞村,成为全国闻名的海带第一村。这不能不说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
   
  1980年秋,他动员说服5户村民,合伙投资10多万元,种下12亩海带苗,第一季人均收入就达到4000多元。次年,村民们纷纷投资养殖海带。
   
  头几年,官坞村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每年以上百亩、成千吨的数字增长。海带的大量增产造成积压,价格猛跌,官坞村陷入了新的困惑。
   
  为解开“增产不增收”这道难题,1995年村“两委”利用海带旧仓库办起了海带加工厂,并创办了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村里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
   
  林哲龙对记者说,今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人均纯收入2.5万元,“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想致富,来官坞’。
   
  “蘑菇效应”一亩地收入万元
   
  过去,闽侯县竹岐乡榕东村村民一直以种粮为主。如今走进该村,可以看见村民房前屋后都盖有蘑菇房。村支书叶大春说,正是“蘑菇效应”,使一亩地的收入从以前的百元涨到现在的万元。
   
  叶大春说,2000年,他创办了大春农科贸食用菌开发公司,收购加工部分村民种植的蘑菇。从2002年开始,该村依托大春农科贸食用菌开发公司,实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协会牵头组织,为菇农提供菌种,购买大宗原辅材料,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同时,由食用菌公司向村民提供借款,每年向农户发放贷款500万元。种植蘑菇的村民越来越多,最多时全村80%的家庭都种植蘑菇,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村”。
   
  叶大春说,以前村民种1亩地,扣掉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纯收入最多剩下100元。近年来,榕东村不仅做大食用菌产业,还建起了400多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1亩地纯收入可达上万元!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厦门农改超“长庆制造”
   
  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经商也是带动农民创业增收的一个好模式,而永泰县长庆镇和梧桐镇就是成功的例子。  

  记者电话联系厦门总商会永泰商会会长叶梦平。叶梦平是长庆镇上洋村人,今年65岁。而18年前,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1992年带着借来的几千元到厦门做生意,如今在厦门开了3家超市,另加一个批发市场,还买了两间店面,年收入上百万元。他说,如今像他一样在厦门开超市及批发市场的长庆人,不少于六七千人,长庆人在厦门农改超已经达到3000多家。
   
  据长庆镇党委书记温嘉镇介绍,长庆人在厦漳泉地区开办超市的就有4000多家8000多人,在西安、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开办超市和连锁店的有近1000家。
   
  在上海,有一条“永泰梧桐街”。据永泰县梧桐镇党委办戴主任介绍,1982年梧桐镇埔埕村农民陈义泰等4人闯荡“上海滩”获得成功,梧桐乡亲纷纷把眼光瞄准“大上海”。截至今年,该镇人口将近一半在上海、苏州等地经商。坐落于徐汇区虹漕路的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是永泰在沪创办的最早最大的核心市场,梧桐镇乡亲集聚“落户”在那里,形成了上海一条“永泰梧桐街”。目前,梧桐镇在沪已拥有1.5万人的经营大军,主要以经营南北干货、调味品为主,年经营额超过20个亿。
   
  据了解,除了永泰人在外经营外,平潭县在全国各地承包隧道工程;连江县晓澳镇在全国从事经营电子网吧行业等成规模劳务经济品牌。
   
  (福州晚报记者 邱泉盛)

【责任编辑:詹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