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特色村 福州改革开放30年纪实
2008-12-31 00:01:45  作者:邱泉盛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海带村、鲍鱼村、蘑菇村、生态农业村……一个个特色村见证了这几年福州农村的巨大变化。据统计,改革开发30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78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46.12亿元,年递增8.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9元增加到去年的6286元,增长了47.7倍。
   
  [关键词·特色农业]
   
  昔日荒岛变成“鲍鱼村”
   
  30日,记者来到平潭县流水镇北面的一个小岛——砂美村,还没有登上岛,远处就看见海面上一排排网箱,几名妇女正在喂养网箱内的鲍鱼。
   
  记者随同砂美村党支书李原灿登上渔排,李原灿乐呵呵地从网箱内捞起一粒粒肥大的鲍鱼说:“一个网箱就能收成上千元。”
   
  李原灿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小岛拥有几十艘捕捞船,有“海上大寨”美称,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海洋资源逐年衰退,捕捞船队停了,村民纷纷出外谋生,小岛几乎成了荒岛。他也离开家乡,与朋友到陕西延安开办加油站。
   
  1993年底,他接到任命他为砂美村党支书的通知。从1994年起,李原灿试着在海边用水泥圈圈养鲍鱼。2003年2月,鲍鱼首次收成,卖了15万元,净赚10万元。消息迅速传开,一直观望的村民纷纷出资养殖鲍鱼。
   
  如今,砂美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鲍鱼村,被评为福建省“双百工程”示范村、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
   
  土地流转转出富裕村
   
  近日记者走进福清江镜镇岸兜村,满眼别墅林立、绿树环绕,村旁田间种着10多种水果树,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
   
  谁能想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岸兜村竟然没有一栋砖混结构房子。由于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孩子,田地抛荒严重,村民温饱得不到解决。
   
  岸兜村村支书陈继香对记者说,现在村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村里农业园区内的10多种水果,这些都得益于土地流转转出“多赢”。
   
  村集体从农民手中抛荒的土地中承包土地,成片集中进行平整,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引入三鑫农业开发公司,集中连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高优水果,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岸兜村村民陈其明家有3亩土地,原来自己种植蔬菜,如今他把土地承租出去,一年可拿3000元左右,并利用空闲时间养鳗鱼,如今一年有10多万元收入。

【责任编辑:詹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