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泉州与阿拉伯有着千年情缘 遍地留下伊斯兰印迹
2014-06-17 08:38:33  来源:东南早报  【字号

  【墓葬】

  大食义士

  修建阿拉伯公墓

  1965年,泉州市郊发现一方阿拉伯文墓碑,这是侯赛因·本·默罕穆德·色拉退的墓碑。虽然学术界对这块墓碑的年代存在“唐朝说”与“宋元说”,但该墓碑仍是泉州发现的最早伊斯兰教墓碑之一。

  《诸蕃志》中记载,大食蕃商忽莲侨居泉州南城,乐善好施,他建公墓于泉州城外东南隅。据记载,泉州阿拉伯公墓最早由蒲霞辛创建,忽莲则“成就封殖之”。公墓建成于隆兴元年(1163),周围有围墙,大门加锁,墓区内有房屋覆盖。

  【风俗】

  阿拉伯奇花异木

  装扮蟳埔女发髻?

  据介绍,蟳埔社区的蚝壳厝前身与蒲寿庚兄长蒲寿晟的私人花园——云麓花园联系密切。蒲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为蟳埔女供应鲜花做簪戴。

  元末明初,在反蒲运动中,蒲寿庚后裔改姓为卜。有人这样假设:蟳埔女爱戴花的习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其实就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蟳埔人会不会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人物】

  伊本·白图泰

  从泉州登陆中国

  伊本·白图泰(1303-1377年)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伊本·白图泰开始周游各国,他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六月到达中国,并在泉州登陆,此后去往广州、建昌、杭州等地。

  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10月或11月离开泉州,在中国停留半年之久。他讲旅途见闻给人听,后由人记录成书,名为《异域奇游圣览》,俗称《伊本·白图泰游记》。

  在游记中,他这样记载泉州:“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市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蒲寿庚促元世祖

  加封妈祖

  根据记载,蒲寿庚的先辈富甲一时,在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家财巨万,家僮数千。此外,蒲寿庚还曾任泉州市舶司。

  南宋景炎元年(1276),蒲寿庚降元,并以所拥有的海舶交元军进攻残余宋师。据记载,降元后,蒲寿庚向元廷提出尽快恢复市舶司制度。元兵撤退后,元廷下令立市舶司于泉州,有史学家认为蒲寿庚此举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的大创伤,并继续发展而极盛。

  至元十五年(1278),应蒲寿庚请封,元世祖加封妈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此外,蒲寿庚的贡献还在于制香业。蒲氏家族的制香业至今延续。而永春达埔的制香业,据说就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技艺。

【责任编辑:朱红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