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泉州莆田两地民营经济面临瓶颈:破难突围该靠谁
2014-06-17 16:02:55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一边要继续敞开大门,一边要找到开门的钥匙

  有个“熊出没”的品牌,想要授权给泉州某一家企业。可第一年授权费就要600万,单一的中小企业大多承受不起。现在以联盟出面,成员们一道搞定。类似的故事,还在工业设计、银行融资、科研创新方面,屡屡上演。著龙的经验,正在被晋江市吸纳推广。

  “移动三棵树”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在借助了信息化手段后,原先遍布全国的3万个营销店,现在只需要一半,但销售业绩不降反增,今年第一季度增长近四成,是去年增速的2倍。“移动三棵树”在莆田,直接促成了“莆田电子商务之城”的战略规划,在90万莆商之后,如今全市又兴起了30万“电商”。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生着改变。但实际还远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问题还是“门”不好进。

  前不久,一名台商准备投资建设一家专门服务于产妇的健康机构,但又不是医院,这可让福州的行政服务审批中心为了难——不算医院,可其他投资名录中又没有,到底该算哪类呢?

  央企来了后,“挤出效应和对接效应到底谁大?”曾经是莆商的疑问。莆田市为此积极探索——莆田南日岛被国家规划为海上发电基地,这当然得央企干。然而参与合作经营、辅材建设等等却已被地方争取来交给了民企。

  “为民企进门找钥匙”。这在当下的综改背景下,已是泉州、莆田两地政府实施深化改革中的主旨。“只要能让央企进的,也要允许民企进。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梁建勇很有信心,“而且,只要民企能进,也许会有一批因为不适应又退出了,但结果一定是更多民企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路。”

  这条新路,也许便是综改后中国民企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朱红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