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2008年全国两会
研究报告将第十届中国政府称为优等生
2008-03-07 10:43:38  来源:央视国际  【字号

  优、良、中,还是及格?不是考试得分,而是政府五年大考评判。

  现在是“两会”进行时,“两会”后新一届政府就将走马上任。如何评价本届国务院过去五年的成绩?本届国务院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是否实现?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本届国务院的最大政绩是什么?最大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发展经验?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学者也不例外。

  就在两会召开之际,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为首的研究团队发布了名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2-2007年)——兼评第十届国务院》的国情报告。

  该报告利用目标一致性方法,对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本届国务院的工作进行了独立的事后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情况;“四农”(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问题进展;就业、教育、健康、社保、住宅五大民生问题改善情况。

  报告给予过去五年的中国政府以很高评价。例如,在宏观经济方面,报告认为“过去五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不仅达到历届国务院最佳水平,也是同期世界各大国表现最好的国家”。在绝大多数宏观经济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宏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同时,也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取得初步进展。

  为论证其观点,报告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经济指标,例如,中国GDP总量从世界第六位提高到了第四位,已接近德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农产品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第一大国,为美国的1.85倍;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第一大国,是工业增加值第三大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从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而且官方外汇储备总量世界第一。

  而在整个近现代中国,一直扮演着“大难题”角色的农业问题(胡称之为“四农”问题)上,胡鞍钢教授认为过去五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卓有建树的五年”。

  在他看来,过去五年,中国发展进入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的新阶段,同时也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新阶段,农业人口加速下降,中国从世界农村人口第一大国变为第二大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连年增产,成为世界谷物生产与非谷物生产的第一大国。农民收入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的时期。

  另外,在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民生问题上,胡鞍钢认为过去五年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并进行了一定的跨国比较之后,胡鞍钢认为过去五年,中国政府作为一个“优等生”,“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这也是一份令全世界羡慕的成绩单”。

  本报记者在通读报告之后,在温家宝总理发布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天,对胡鞍钢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国持续发展时间应在40年

  《21世纪》: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除了2007年开始出现的通胀之外,总体上是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影响扩大的五年。但在中国经济界和政界,一直有关于中国经济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增长的担忧。而在经济史上,前苏联和一些亚洲国家也曾高速增长,但后来都遇到了瓶颈,而美国却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增长,那您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前景怎么看呢?

  胡鞍钢:我觉得中国和这些国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相似之处是,美国经济起飞是1870年到1913年,大约是4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是4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个是“四小龙”和日本,日本高速增长的时间比较短,大概是从1950年到1973年,平均增长率为7.2%。从增长速度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与现在的中国状况差不多。

  但从不同点来看,最大的不同点可能还是人口。美国1870年经济起飞的时候是4200万人,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是8200多万人,“四小龙”一共是7000万人。但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候是9.6亿人。因此,中国可以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来实现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和美国也有不同。美国主要还是靠国内市场,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所有的大国,只是跟德国比较接近。而德国由于处在欧盟的中心地位,因此它在欧盟内部的贸易是非常多的。假如扣掉内部贸易,那么它的外贸依存度又不会很高。所以中国的大国外向型经济是比较独特的。这意味着什么?前面的人口多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使得发展时间比较长。外贸依存度高意味着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自身的低成本来进入这个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会在人均收入那么低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第二大制成品出口国的原因。

  第三,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这“五化”同时在一个国家出现是没有的。比如美国,这“五化”是按照顺序来走的,而且花了上百年的时间。只有中国在过去30年中,这“五化”是同时进行的。例如,1990年美国的互联网用户是中国的1700倍,但今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

  我也在反复问自己,中国的发展可不可持续?时间已经证明了30年没问题,超过了日本的23年,但还没有超过美国的43年。我个人判断,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时间应该在40年左右,但是这40年平均的增长率是7%,还是8%,这还要讨论。

  不过我觉得未来具体的增长率并没有那么重要,可能根本的问题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重要。因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方式,不转变就不可持续,转变就有可能可持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问题今天我回答不了你,再过十年,我可能还回答不了。因为在解决之前,它永远是悬在中国人头上的。

  政府归位:公共服务型

  《21世纪》:您的报告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政府正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财政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鞍钢:客观说,2003-2007年,中国政府的财政蛋糕做大了。五年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四年翻一番,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9.4%,提高到21%。

  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原来也不是说没有这个意愿,像国企包括集体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偏低,政府都很清楚。但是,只有当蛋糕做大之后,其强烈的政治意愿才能够有国家能力将其实现。

  应当说,本届政府能够把自己界定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特别是前者凸显了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中凸显了五大方面问题。我发现,这五大方面问题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21世纪》:为什么这么说?

  胡鞍钢:发展中国家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吃饭问题。

  比如住房问题。问问香港人,他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东京人更是如此,一个教授,可能一辈子只能买套70平米的房子。

  现在我们很多发展、民生问题被夸张了,不是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比如老龄化。

  本届政府特别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中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基本解决了“吃饭”与“贫困”两大基础民生问题,此后中国开始进入“小康”阶段,最大的民生问题就转化为解决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安居问题、健康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都是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重大问题。

  因为一个国家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话,社保问题是提不出来的。比如《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工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创造就业,这方面问题往往会被忽略。

  中国现在是两种现象加速。一个叫“非欠发达化”,一个叫“迅速发达化”。前者的领域要素在缩小,后者的领域要素在扩大。

  所以,我们目前提到的这些民生问题,在发达国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现在,中国有5.9亿城市人口,民生问题凸显,本身对政府是一个巨大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国情条件来解决。因为中国公共资源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给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蛮大的一个挑战。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