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2008年全国两会
两会呼声:农民工养老保险亟待打破制度瓶颈
2008-03-14 14:58:3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长远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把它看成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放弃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华威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宏坤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关注。

  记者发现,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话题也引起了多位代表、委员的热议,他们呼吁尽早建立全国统筹、城乡接轨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统一的制度建立迫在眉睫

  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被视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只有15%,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而具有地区特色的独立型、综合型、纳入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差别较大,还有一些地区没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协法律援助委员会委员王林说,“如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好,20年后,那将是一个可怕的社会问题。”

  “我自己就是农民工出身,因此我对这个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尽管目前农民工群体以中青年为主,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养老的问题,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这一问题必将困扰整个社会。”汪宏坤对记者说,所以现在,我们非常有必要以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项接轨准备条件;让他们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益,分享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及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从而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三大原因造成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老有所养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对终年在外奔波、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农民工来说,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为什么目前他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如此之低呢?

  “制度缺陷还是最关键的原因。”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养老保险跨地转接难,使这项惠民政策反倒成为农民工的累赘。参保后由于打工地点或单位变动,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办理退保,然后再到新单位参保。由于工作流动性大,农民工最终的退休所在地很难确定。养老金手续转移的繁琐,让许多农民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次,按照规定只有累计缴纳满15年以上的养老保险,才可在未来领取养老保险金,这对于工作地点和岗位具有极不稳定性的农民工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会养老保障缴费比例偏高。”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杜时贵解释道,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一般是企业按员工工资的20%,个人按工资的8%来缴纳。这样的比例结构导致了部分企业参保不积极甚至回避,而许多农民工也希望拿到眼前的实惠工资和补贴而不愿参保。“正是因为农村和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接轨,导致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何小平告诉记者,一项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调查表明,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购买养老保险。一方面,农民工为老所愁,一方面又拒绝缴纳养老保险,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代表委员献计献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指出,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超过两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2亿左右。对于他们目前所面临的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问题,汪宏坤认为,关键是要允许农民工的社保账户自由、全额转移。

  “首先要为他们全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他们在哪里就业,还是将来回到了农村,随着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遍布城乡,他们同样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表示,最重要的是,这样既可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基数,缓解养老金近期支付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为实现全社会的老年保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缴费基准高的问题,杜时贵建议设计“完全积累型”,“低缴费低待遇”,“多层次广覆盖”政策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基石。“完全积累型”即企业缴纳和民工个人缴纳的养老费全部记入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比例要低,可考虑个人缴纳工资的4%,企业缴纳4%—8%,企业的比例可以有弹性,这样一方面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又鼓励和激励农民工。

  户籍问题不但是农民工进城务工难的一道高门槛,亦限制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对此,何小平建议,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放开户籍政策,尽量将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转化为所在城镇户口,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

  对此,田成平表示,有关方面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将提出逐步解决户籍改革问题的方案。记者:陈圣莉 李佳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