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2008年全国两会
政协委员谈学术建设不力症结:缺少哥本哈根精神
2008-03-12 15:02: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教授网上对骂;论文被称为学术垃圾;院长开除教授;学术组弱化,专家成为陪衬;研究生培养商业化……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多名科技界全国政协委员反思:为何科技界如此“热闹”?为何成果的增加幅度和经费的增长幅度不成比例?为何各方面建设都加强了,唯独学术建设没有加强?

  对于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杨文采认为,根子就在科学精神上。

  缺少哥本哈根精神

  “我年轻出国留学时就带了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接受采访时,未待记者提问,杨文采先提了3个问题。

  “这些问题我想了几十年。后来发现,根子就在科学精神上——理性、客观、准确。”杨文采说,“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跟别人不一样,我们教育孩子要刻苦、努力才能成为牛顿,这方面的宣传很多。但是对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才能成为科学家的教育不够,全民族的科学精神教育不够。”

  “我希望不要等到大学再教孩子科学精神。”杨文采建议,在中学课本加入宣传科学精神的内容,让孩子从成长阶段就知道理性、客观、准确。

  周光召先生多次指出,中国科技界缺乏争论。对此,杨文采感同身受,他希望全社会提倡哥本哈根精神。“哥本哈根精神来自量子力学的发源地哥本哈根,在那里,物理学家玻尔专门请来了学术界的"刺儿头"泡利博士对研究组的论文和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挑刺"。这个人专门踩别人痛处,不管"挑刺"的方式怎么样,哪怕过火一点都可以宽容。这就使得哥本哈根学派产生了。”

  “我国缺少这种精神。”杨文采说。

  他希望科技部、人事部重视培养哥本哈根精神,建议基金委成立“科技批评”专项,专门出钱请人来“挑刺”,促进科学发展。

  杨文采表示,科技界不管是论文评审,还是项目立项都没有争论。“很多做法违反了科学精神,大家虽然知道,却碍于情面不好说。这种情况对我国实实在在的创新非常不利!建设创新型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创新。但是现在搞得大家连什么是创新都含糊了,还怎么建立创新型社会?我希望能全民一起提高。”

  学术是学术,科普是科普

  如何能让全民一起提高科学精神?

  杨文采建议在电视台开设一个学术频道,并强调学术频道不是科普频道。

  “老百姓对学术不了解,一讲到学术就是学术腐败,其实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很多成果对推动社会发展很有意义。”杨文采对《科学时报》记者说,我国有非常优秀的科学技术队伍,他们不计名利、踏踏实实、“物美价廉”,但是很少被媒体关注,因为媒体要追求收视率,所以和学术界之间联系不多。而有些同娱乐结合的科技节目,虽然学术界不赞同,但是老百姓爱看,以为这种娱乐性的就是真正的学术。

  “但是真正的学术是怎么回事?老百姓不清楚。开设这个频道的目的在于让学术跟公众见面,使得大家明白:学术是学术,科普是科普;讲坛是讲坛,学术辩论是学术辩论。”

  杨文采说:“学术问题不要炒作,我希望媒体对学术问题不要一体化、千篇一律,要从提高国民意识的角度出发。”在他的设想中,学术频道不追求收视率,只注重科学精神,不作结论,不是讲课。请观点不同的专家来谈,让观众知道学术是怎么回事,让公众知道发扬科学精神对社会会有什么促进作用。

  杨文采最后说:“我国要成为一流的国家、名副其实的大国、创新型国家,需要哥本哈根精神,需要公众理解学术界。哪一天大家都明白:教授被学术批评了一下,对他评职称、院士没有影响,学术界、媒体都觉得这没什么,到这种程度,我国才能走到国际学术的最前沿。”(陈欢欢李晓明) (来源: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