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政务
党建“三带”并驾齐驱架起致富金桥
2013-06-04 21:47:02  作者:温海龙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州新闻网讯 昔日是“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如今是响当当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官坞村靠什么致富?“产业带动,企业带动,科技带动。” 官坞村党委书记林哲龙一语道出成功秘诀,通过“三带”并驾齐驱,官坞村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产业科学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互惠共赢的目标。

  产业带动:靠海吃海做足海文章

  上世纪80年代的官坞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穷则思变,退伍军人、青年党员林哲龙决心不等不靠,坚定“拓展海上田园,向聚宝盆要钱要粮”的念头,组织6名青年养殖能手从山东购回海带苗,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林哲龙的带领下,官坞村家家户户开始养殖海带,并创办了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打出了三个“全国第一”的金招牌——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良种基地、全国最大的精深加工海带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村级单位。每年仅海带育苗和海带深加工两项产值就达2亿多元。

  海带育苗加工成为主导产业后,官坞村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首创“北参南养”,建成全省最大的海参育苗场。目前,官坞已形成以海带、鲍鱼、海参为特色的水产育苗、养殖、加工三大产业。

  靠海吃海,做足海文章。如今,在官坞村,一个投资20亿元、占地150亩的滨海新区正拔地而起,集饮食、居住、娱乐于一体,将让官坞村迈入多元化发展的“快车道”。

  企业带动:60%以上的村民都是股东

  创新经营体制,实现一体化经营,是官坞村致富的一大法宝。

  随着水产养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独门独户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村党组织把原先独家生产的600多农户组合为53个联合体,通过推行“小组核算,联合体承包制”和“分工作业,统一管理”模式,努力把村办集体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亿多元,职工1000多人,去年实现产值3亿元,利润1.1亿元。”林哲龙透露致富心经,官坞村采取“公司+渔户”的合作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规划海区、统一联系苗种,形成“产前村民免费领取海带苗——产中公司派员统一指导生产、防治病虫害——产后公司保护价包购、包加工”的生产销售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经济是手段,让村民共享改革成果才是根本目的。“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是村办企业的股东。”林哲龙满脸笑容地说,公司实行“入股分红,责任有限,折旧归公”的集体股份体制。目前,参股农户每年可获得5万元以上分红,全村60%以上的家庭年收入达15万元。

  科技带动:经济效益提高40%

  依靠科技这个驱动器,官坞犹如插上翅膀,在海带养殖产业化道路上奋力争先。

  在村党组织领导核心推动下,经无数次实验,2000年,由官坞海带育苗场自主培育的“连杂一号”面世,具有抗病、耐高温、高产等特点,每亩增产30%~40%。在“连杂一号”的基础上,育苗场又成功研制出“连杂二号”、“海带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几项科研成果,并全部转化为生产力,使官坞村海带苗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经济效益提高了40%。

  海带育苗只是官坞海洋公司依靠科技发展的一部分。村党委理性认识到,海洋公司还处于初级加工生产阶段,缺乏发展后劲,要想取得更大成绩,必须依托高新技术、生物工程,走精加工、深加工之路。

  为此,村里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三所、大连水产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工厂化科学育苗与立体养殖。同时,村里还与1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部门“攀亲”、挂钩,吸引权威专家进村,指导村里的海带种植、生产、加工。

  如今,官坞村每年盐渍海带加工量可达5000吨,海带精深加工量800吨,实现产值1.6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加工、熟干精制海带加工基地。

  (福州日报记者 温海龙)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黄新锦】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