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六旬“老电台”重操录音仪器
2009-10-29 22:37:45  作者:王杨林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不把它们编撰成书,我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我们这代人一走,这些闽剧的‘化石级’艺术遗产可能会随我们而去。”69岁的陈淑英说。前不久,看到自己主编的书和CD专辑出版了,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仿佛成功抢救了一个垂危的病人。

  然而,陈淑英自己就是个病人。近两年来,她带病将半辈子积累的闽剧珍贵音频和文字资料编成书和CD专辑,并自费出版。这些资料有不少是失传后又被她“抢救性挖掘”出来的。目前这些书她已无偿赠送了好多本。“我想让更多年轻人把它们好好保存、传承下去。”
   
  “老电台”重操录音仪器  

  陈淑英的这套书和CD专辑名为《闽剧唱腔讲座》,包装比中小学教科书还简朴,内容却堪比典藏级别的文献资料。

  陈淑英的父亲是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 陈淑英退休前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编辑室主任编辑,主持创办《空中闽剧院》栏目13年。20多年前,该栏目曾热播一个名为“闽剧唱腔讲座”的子栏目。当时她录制、整理了一批由著名演员演唱的闽剧选段,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华共同撰稿,向听众逐一详细介绍闽剧的四大曲牌体系“江湖”、“洋歌”、“逗腔”和“小调”。讲座播出后,听众纷纷致信要求将其制成盒带公开发行,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这一耽搁就是20多年,陈淑英从一个中年人变成了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眼见着当年录制的那些珍贵资料面临损坏和失传,她心急如焚。

  去年年初,她重新操起了录音设备和采访本,决定在当年栏目的基础上将闽剧艺术的精髓——四大类唱腔体系和杂腔研究系统地重新整理、采录,编撰成出版物,以便流传。
   
  为6句唱词奔波一个多月

  起初,陈淑英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带来的将是多么繁杂艰难的工作。上了年纪后,她患上了多发性脑梗、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风风火火地四处奔波采集录制资料。

  “最大的困难是寻找那些失传的唱词。时隔20多年,我当年录制的100多个曲牌唱段都已找不到唱词,演唱者有近1/3已经去世了。简直是大海捞针。”陈淑英说。

  譬如一段由已故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演唱的《红楼梦》选段“晴雯补裘”,6句唱词的书面记载早已“失踪”。陈淑英反复听录音也“译”不出来,便和丈夫史宗毅前往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两人在资料库找了两天,几乎翻了个底朝天,却一无所获。接着,他们又去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和福州市闽剧艺术研究中心,把两个地方的资料库也翻了个遍,依然空手而归。其间,他们还辗转联系上了郑奕奏的家人,但对方也找不到那段唱词。

  “我甚至还去翻了小说《红楼梦》,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但仍是徒劳。”陈淑英说。最终,她和丈夫带着那段音频资料找到了省实验闽剧院的一位老师,3人逐句边听边“译”,翻来覆去地听了一整天,仍有一部分译不出来。

  陈淑英仍不放弃,回家又听了数十遍,终于把唱词全部“译”了出来。“我和老伴为这6句唱词折腾了一个多月,家里的录音机因为在‘听译’中被按键太多次,差点坏了。”她说。

  找寻失传唱词的那段日子,陈淑英和丈夫成了各闽剧团、闽剧院和闽剧研究机构的常客,常常为几句唱词在这些地方的资料库里泡上大半天。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