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于志敏:放下书卷当“桥梁”
2008-04-06 23:07:56  作者:祝健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他就像架在基层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一座桥梁,对提高企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谈起省专家服务团成员于志敏一年来在福州软件园的工作,鼓楼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亢这样总结。
   
  于志敏今年35岁,此前是福州大学教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老师。去年4月,于老师放下书卷,以省专家服务团成员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州软件园管委会科技副主任。
   
  “福建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小,20人以下、年销售收入300万以下规模企业占53%,150人以下软件企业规模占90%以上,而且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明显的软件产业链。”工作了一年的于志敏对软件园的优势和劣势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告诉记者,刚到任时,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用了一个“笨”办法:一家挨一家地去企业调研。
   
  结合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他很快就对软件园区内各家企业的特点有了详细的了解。他调查发现,福州软件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偏低,2006年福州软件园软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9.2万元,远低于全国软件园每家软件企业研发投入的均值。软件企业软件过程管理的落后导致重复性的劳动十分严重,大部分企业的业务规模的扩大依靠简单的增加人员来解决,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成长。
   
  如何帮助企业摆脱这些难题成了于志敏心头的一个疙瘩。经过调查和研究后,他依托福建公共服务技术中心,申请了省专家服务团产学研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个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软件检测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和过程管理能力。”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共投入7000万元,二期建设也在进行中。
   
  “科技离不开人才,人才服务于科技,但是目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却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在福大当过老师的于志敏对此深有体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志敏和同志们提出在软件园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专家的引进,需要足够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于志敏和综合处的同志多次走访园区骨干企业,向他们宣传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意义并整合园区资源,终于在去年10月,联合福富、网龙、榕基等5家大型企业统一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月底有关部门的批复就会下来,如果能通过,那当初为了这件事一家企业跑十几趟的辛苦都值了。”
   
  “软件产业的竞争,就是软件人才的竞争。”由于出身高校,于志敏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在榕的优势,与各高校的相关专业形成紧密联系,构建专业实用的人才培训交流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他向园区内软件公司推荐了不少优秀毕业生。
   
  即将举行的第九届海交会将开展创意产业系列活动,其中软件园要主承办创意产业展及其配套活动。于志敏又发挥能跑的特性,逐家走访企业,上门征集项目。“我们不能等他们找上门,那样我们就算失职了。”于志敏说。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责任编辑:詹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