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英菊:“活化石”再续渔歌情缘
2008-01-23 23:28:13  作者:赵慧 汪炜娜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唉……东风……太阳红艳艳……照亮……闽江……水滔滔……”
   
  在仓山区文化馆的宿舍里,有这样一位老艺人。她从去年起定期组织民间艺人演唱渔歌。即使是在家里,她唱起渔歌,也像置身闽江险滩一样投入,歌声激越、苍凉。
 
  23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传播渔歌种子的老艺人——英菊。
   
  渔歌号子艰难复出
   
  23日,在仓山区文化馆的宿舍里,排练进行得并不顺利。英菊不时停下来,纠正搭档们的调子。她告诉记者,正在排练的是一首刚刚整理出来的渔歌,搭档们对曲子还不是很熟悉。
   
  原来,渔歌号子在民间已经失传多年。去年,台江区文化馆专门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寻访。在民俗专家方炳桂的帮助下,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渔歌号子资料。
   
  “因为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具体的曲谱都是由专业的音乐老师来完成的。”英菊介绍说,其中一部分渔歌都是由她凭记忆唱出来,由专业人员将曲谱记录下来,再由她教授给搭档们。
   
  英菊的伙伴们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民间文艺爱好者。他们得知渔歌在几乎绝迹后重生,都很乐意来学习。
   
  “这是福州的乡音啊。我们这些老艺人有足够的精、气、神,也有责任将这‘渔文化’带回群众中去。”说起渔歌,老艺人都很激动。
   
  “去年底,我就带着这首《撑船歌》去参加了中国渔歌比赛。” 拿出比赛时的照片,英菊兴奋地谈起去年11月,在舟山群岛举办的中国渔歌邀请赛。她身着传统服装,拍起蝴蝶板,以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比赛的第二名。
   
  活化石再续渔歌情缘
   
  英菊说,她小时候,到了寒冬腊月,常有渔民上岸讨食物。她在田地里干农活,常接触到上岸拾碎谷子的渔民。英菊当时并不明白,旧时的渔歌多是渔民用来乞讨的。
   
  1984年后,随着渔民生活条件改善,“渔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英菊唱渔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去年,台江区文化馆专门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寻访,英菊成了渔歌号子表演的一个活化石。此次的整理探寻,让渔歌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也让英菊重续了渔歌情缘。
     
  据方炳贵介绍,目前能唱渔歌号子的人所剩无几,英菊算得上是个全面的表演者。记者了解到,现在整理出的渔歌,她能唱八九十首。
   
  然而,现在能唱渔歌的人越来越少。英菊说,虽然她已经有了学生,但真的要将渔文化传播下去,需要更多人来关注渔歌号子。
 
  (福州晚报记者  赵慧  汪炜娜)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