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县市新闻
罗源西洋村“梯度转移” 400多农民闽侯种花木
2007-06-22 23:17:22  作者:祝勇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核心提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农民身份会怎样转化?不少农民进城成为产业工人,但也有一些农民在城市的边缘,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在闽侯南屿、上街地区,就有来自罗源同一个村的400多名农民,租种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城市建设需要的绿化苗木和景观花卉。
      
  对于如此规模的集体迁徙,这些农民只是简单地认为,“比工厂打工自由,不要打卡,钱挣得多”。但研究农村经济的专家则如此解读:这属于一种农业种植业的梯度转移现象,其中有农民对经济效用的自然追求,但城市化进程中,的确需要一部分农民作出这样的选择。
   
  三分之一个村的迁徙
      
  连接福州仓山与闽侯南屿的浦上大桥在2006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从福州市中心到这里,车程不到半小时。浦上大桥闽侯段,属于闽侯县南屿、上街两个镇的连接处。
      
  南屿葛棋村、上街镇马宝村和新洲村里,地是传统意义的农村耕地,但记者近日经过这里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风光并不“传统”。远望过去,地里并非寻常庄稼的那种一片碧绿,而是一垄一垄的赤橙黄绿,颜色各异。
   
  30岁的农民林秀镇刚在地里忙活了一个上午,他颇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片地种的全都是绿化苗和一些景观花卉,“城里建设肯定要这些东西,总面积有1000多亩”。更令林秀镇自豪的是,种植这些绿化苗的农民只有两户分别来自龙岩和漳州,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另外150多户、400多人都是罗源县碧里乡西洋村农民。“我们全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这。”林秀镇说。

  年收入三四万元
   
  如此多的农民都来自罗源县同一个村子,有什么特别原因吗?21日,记者前往罗源县碧里乡西洋村实地探访。渐近黄昏的村道上,大多数都是老人留守在家里。
   
  西洋村村委会副主任施建开介绍,该村共约600多户,从1997年有7户人首次从到仓山建新种花草开始,到今年常年在外种花草的至少有200多户,其中主要是北山下、东洋、西洋三个自然村的村民。
   
  出去种花种、绿化苗的村民怎么有那么多?施建开解释说:“大多是亲戚带出来的。亲戚带亲戚,我们村都是这种模式。今年就一下子出去了30多户。”
   
  他还介绍,这些农民大部分每年纯收入有三四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比在家务农高得多,也比在城市里打工强。
   
  “现在村里没出去种花种绿化苗的农民,也都想着出去。”他透露,他有个妹夫已经种了3年花草,他正要妹夫帮忙找机会在闽侯租几亩地,他也过去种。
   
  据了解,200多户农民中,九成以上的农民都有多年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不少农民认为,这比在城里打工自由,不打卡不要迟到扣钱,重新当农民也很好。

  专家:种植业的梯度转移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到异地从事种植业,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朝枝认为,从经济学上看,这些罗源农民的集体选择体现了“经济效用”,属于种植业内的“梯度转移”现象。种植业内,蔬菜、绿化苗、花卉种植属高效益行业,因此罗源农民如此选择能得到更好的收益;而闽侯南屿、上街从地理位置上也可称为福州的近郊,但这些地方的农民从事比种植业更好的行业,罗源等福州较偏远地区的农民转移到此租种这里的土地,属于种植业的“梯度转移”。
   
  朱朝枝认为,这种梯度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农民进城直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但与城市相关的第一产业也有大量需求。蔬菜种植,福州近郊的蔬菜基地大部分是省外的农民过来租种,就是例证。但城市建设中,对绿化苗、景观花卉等的需求也相当大。一些罗源农民看到这一商机,并携家带口一起从事这个行业,这也是必然的,如果不是罗源农民,说不定就是闽清、永泰的农民。

  (福州日报记者 祝勇)

【责任编辑:詹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