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记者看福州
传统“福州喜娘”有了“国际范儿”大学生继承人
2014-02-06 17:07:3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原题:传统“福州喜娘”有了“国际范儿”年轻继承人

  新华网福州2月6日电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被称为“伴房嬷”,主要在婚礼过程中用俏皮话烘托气氛,并指导新婚夫妇按传统习俗拜亲戚,在福州地区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近两年,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女子开始加入“喜娘大军”,福州喜娘开始有了“国际范儿”。

  正月初六,29岁的喜娘林雁清随着“师父”陈夏玉出门接亲。“福州有句俗话,‘有钱没钱,讨老婆做年’,春节假期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见证1到2对夫妻喜结良缘。”林雁清笑称,自己最近一边在学艺,一边还要带孩子,“连喝水的时间都快没了。”

  林雁清是福州本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并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在当喜娘前曾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几年前,出于对传统婚庆行业的浓烈兴趣,她拜福州当地小有名气的“陈氏三姐妹”为师,学习中国传统礼仪,婚礼习俗,并逐渐开始独立主持传统婚礼仪式,成了一名“兼职喜娘”。

  “‘喜娘’是一种喜庆的职业,既能够见证男女双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又能通过自己的俏皮话与笑容让婚礼现场气氛热烈红火,是一件让人幸福又开心的好事。”林雁清说。

  福州是中国著名侨乡,很多“侨二代”在国外长大,只会说英语,福州方言和普通话都讲得结结巴巴,导致回乡结婚见亲戚时“困难重重”。“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喜娘用英语跟他们解释传统婚礼的过程,解释一下其中的‘门道’,就能避免不少尴尬。”林雁清的英语专业背景,让她见证了不少海外福州侨胞的“幸福时刻”。

  根据福州“陈氏三姐妹”中的陈夏玉回忆,在老福州人的印象里,“喜娘”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文化素质比较低。随着人们对婚礼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中式婚礼需求的增加,近几年,喜娘文化不仅在福州蓬勃兴起,更吸引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加入,让福州喜娘的“国际范儿”更足。

  “起初觉得喜娘这一行挺简单的,只需要念一些词就可以了。”学了一段时间,林雁清渐渐发现了其中的难度,“就像晚会主持人一样,需要面对很多的突发状况,这些都要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来解决,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年轻的喜娘更能够与时俱进,和新人们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当然年长的喜娘在资历上更显优势,深得新人父母的信任。”林雁清说,“如果可以保证稳定的收入,我希望能做全职喜娘。如果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活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新华网陈稚瑶 陈弘毅)

【责任编辑:胡巧灵】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