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清明节:过度商业化的隐忧
2009-04-08 08:16:17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4月7日电 (记者来建强) 祭扫服务、旅游交通、餐饮娱乐……清明“假日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个传统节日过度商业化的隐忧随之而来。市场经济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种社会进步,但过度放大的经济功能或许正在弱化传统节日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引导“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扩大内需,亟待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沾染过浓的商业味

    清明节是开春时节的第一个小长假,为清明“假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商家想方设法开发出形形色色的祭扫服务,让这个节日沾染了过浓的商业味。
    在福州,越来越多的人清明期间选择用鲜花祭拜先人,花卉市场的花价节前几天就开始大幅上涨。一枝平时售价仅0.5元的菊花,一下子涨到1.8元至5元。
    在厦门,开发商的墓地广告像普通商品促销广告一样“进门入户”。这些广告图文并茂地标明各种类型墓穴的价码和规格,从上千元的普通墓穴到几万元的“豪穴”一应俱全,让不少市民烦恼不已。
    还有一些地方清明祭品花样之多,创意之奇,令人惊叹,小到“冥币”“轿车”,大到“香车美女”“豪华别墅”等。浙江大学江万龄国际经济与金融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景乃权预计,今年清明节当天,全国就有1.2亿人外出祭扫,如按每人消费祭品10元计算,单祭品市场销售金额就达12亿元。如果加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将达数百亿元。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被弱化

    记者在福州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市民在清明期间一定会抽出时间去扫墓;三四十岁的市民通常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将扫墓行动付诸实施;20来岁的年轻人则多以“短线游”作为假日选择;而大多数少年儿童,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外,对清明节习俗的精髓知之甚少。
    “现在许多地方都借助清明节的招牌,开发了不少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旅游、祭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商业化程度有点过了,这只会弱化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说,传统节日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民族情感问题、文化记忆问题。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多数人把清明节定位于扫墓祭祀的节日。其实,除扫墓、祭奠外,传统的清明节还有多种形式,如放风筝、踏青、荡秋千等,清明节承载着健康、乐观、热爱生活的文化内涵。

  引导“假日经济”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不论是清明节,还是中秋节和春节,市场经济参与这些节日民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当前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因过度放大经济功能,而弱化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引导与传统节日伴生的“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扩大内需,亟待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祭祖,缅怀先人,同时人们也在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之美。在清明节活动中,让人们更好地抒发情感,抚慰心灵,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促进清明“假日经济”的最佳出发点。(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