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从“包工头”到“八闽第一菜农”
2009-03-02 14:53:50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3月2日电题:从“包工头”到“八闽第一菜农”

    新华社记者苏杰

    在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东盛村,40多岁的林秀明叉着腰在成排的蔬菜大棚旁指挥工人将一箱箱黄瓜、菜椒搬上车。他对记者说:“又运了32吨无公害蔬菜到福州批发市场,我的菜供不应求,现金交易,没有拖欠过货款。”

  拥有2400亩蔬菜大棚的林秀明曾是一名“包工头”。5年前,被工程款拖欠搞怕了的他决定回乡种菜。目前他的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全省第一,用工500多人,还带动了当地的种菜热。

    回乡做菜农 

    林秀明1963年出生,18岁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当泥水工,1995年开始承包工程,虽然赚了一些钱,但被拖欠工程款、讨要工程款弄得精疲力尽。回想起那些烦人的往事,他心有余悸:“我完全被搞怕了!讨债讨烦了!”他看到家乡有不少荒滩地、抛荒地,决定转行种菜。“做农业至少不存在工程款拖欠问题。”林秀明说,这是他改行投资大棚蔬菜的初衷。

    林秀明的家乡沙埔镇位于福清市龙高半岛,人多地少,淡水奇缺,土地贫瘠,风灾频发,传统上只种植一季地瓜或花生,一亩地年产值仅二三千元。林秀明在这里种大棚蔬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林秀明成立了福清市绿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次性投资500万元,租用东盛村海边600亩抛荒地,进行土壤改良,建设蔬菜大棚,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聘来技师进行技术指导。

    拓荒者常与风险相伴,林秀明种菜之路也经历了坎坷。头两年,处于摸索阶段,种菜没什么收益,林秀明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他回忆说:“2005年最苦,累计投入了640多万元没有赚钱。是坚持还是放弃?心中充满苦闷。”一些人劝他放弃种菜,再干包工头的老本行,可他咬牙坚持种菜。
 

    到以色列取经

    2005年,林秀明去以色列考察了16天,发现以色列沙地、旱地种菜技术高超,旱地灌溉工艺先进,蔬菜品种优良。

    林秀明高薪聘请了从以色列进修归来的山东寿光技术人员5名,他介绍说:“其中2人到以色列进修过2年,我开出的月薪是3600元,另外3人到以色列进修过3年,月薪是4500元。另外包吃住、路费,年底还有奖金。”

    林秀明的公司还先后从美国、日本引进优良蔬菜品种,并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对20多个新品种进行试种,选育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黄瓜、甜椒、尖椒、苦瓜、西红柿等品种。公司引进节水滴灌法,较好地解决了灌溉问题。公司还利用东盛水库发展立体农业,养殖水鸭、草鱼、鲢鱼、鲤鱼,用鸭粪肥土,利用水库存水进行滴灌,提高了种养的综合效益。

    经过努力,2007年,林秀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年,公司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亩产近10吨,总产量达5000吨,总产值10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公司被列为沙埔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08年,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2000多亩,总产量2万多吨,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林秀明高兴地说:“我的蔬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春节前一斤甜椒卖到4.8元,公司现在已是省级菜篮子基地了,浙江、广东菜商也找我要货。”

    带动当地人种菜

    林秀明的绿叶公司目前用工5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本地农民工,三分之二是外地农民工,男工每月工资1450元-1800元,女工1200元。

    公司还吸纳了4名大学毕业生,记者见到了其中之一的蔡烟烟,她2008年6月从福建行政学院毕业,现在担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负责文秘工作。她建立了公司的网站,用彩色图片展示公司形象,展示青翠欲滴的优质蔬菜产品。她的月薪是2000元。

    林秀明的大棚蔬菜火了,邻近的几个村掀起了种菜热。沙埔镇西岭村的陈昌云兄弟原来在外面包工程,去年4月回家种大棚蔬菜,投入700万元,首期发展4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获得销售收入三四百万元。陈昌云成立了“圣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用工80余人,从山东寿光请来了3名技术人员。看到产品在市场上俏销,陈昌云要扩大生产规模,计划今年把蔬菜大棚拓展到一千多亩。

    林秀明介绍说,在他的带动下,江下村几家农户联合起来,发展了五六十亩大棚蔬菜,林秀明的公司为他们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

    林秀明表示,希望全镇农民都来种蔬菜,并成立种菜协会,进一步形成规模,打出沙埔蔬菜的品牌,让乡亲都富起来。

    沙埔镇镇长念琪说,沙埔镇传统耕作方式一亩地一年收益二三千元,发展大棚蔬菜一亩地年收八千至一万元,效益提高几倍,所以必须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