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2009-02-16 08:30:38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2月14日电题: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新华社记者逯寒青

    在福州仓山区一座典雅的老房子里,一群年轻人组建了民间社团组织“福州仓山传统文化促进会”。两年来,这个社团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福州的社会青年群体中名声越来越大。

    今年元宵节灯会上,“福州仓山传统文化促进会”的青年志愿者特意穿上传统民族服饰,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宣讲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些年轻人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推崇。

    青年人的使命

    进入新年以来,他们不仅组织了元宵节灯会宣传民俗文化活动,还组织社团成员到福州文庙按传统礼仪祭拜孔子。

    每年寒暑假,这个传统文化促进会都会举办小学生“国学”夏令营,受到许多学生家长的热捧。

    针对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音乐后继乏人的窘境,促进会组织几十个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

    促进会秘书长郑炜说,“福州仓山传统文化促进会”是在福州市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一个民间社团组织,致力于宣传推广传统民族文化工作。协会现有正式注册会员六十人,外围参与者上千人。会员中,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

    郑炜读高中时就喜欢看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他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但一些年轻人由于不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后继无人。

    2003年,郑炜通过网络认识了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年轻人,他们一起发起组织了这个民间社团,讨论传统文化的发展,交流学习研究国学、乡土文化的心得体会。 

    20岁出头的黄德平在促进会负责网站管理,他说,通过网络发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其实很多。大家在讨论中感觉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光坐而论道不行,还要开展推广活动。靠着一股青年人特有的热情,组织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推广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传统文化魅力

    春节期间,山东济南一所中学教师刘斌在朋友帮助下,按中国古代的“周制”婚礼习俗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婚礼,新郎新娘身穿红色明代服饰,整个婚礼依据醮子、催妆、送亲、合卺、拜父母等环节隆重举行,让亲朋好友、来宾大开眼界。

    刘斌说,这样办婚礼更能突出“礼”的意境,表达自己作为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面对即将到来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福州三山国学馆老师蔡杭宏说,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中国的“七夕”更加浪漫和内涵丰富。近年,福州“三山”国学馆每年在“七夕”时,组织扔绣球、放河灯,比针线、穿汉服游闽江等活动。

    在福州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80后”田单说,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以前自己连中国24节气都说不全,逢年过节,除了吃喝好像没别的内容。福州三山国学馆有个“传统民族节日复兴计划”,在每个传统节日搞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参加几次后,越来越觉得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髓非常有意义。

    郑炜说,端午节到闽江投粽子祭屈原、“七夕”相亲会、春秋两季拜孔子等活动已成了社团的传统活动,每次都吸引大批年轻人参加。

    对传统文化更自信

    在福州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陈维辉平时沉默寡言,却是福州第一个穿汉服的人。 

    陈维辉说,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大家看了都说好看,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汉服呢?通过查询历史资料,陈维辉发现原来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2004年,陈维辉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出售传统汉服的商家,订购了一整套服装。从此,陈维辉不但在一些正式礼仪场合穿汉服,还经常和朋友们赏析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服饰。

    陈维辉和他的朋友根据历史资料自己手工制作汉服款式。他们开办了网站“汉服天下”,在普及民族传统服饰的同时,介绍国学知识。

    陈维辉说,现在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服饰展示。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炎认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更有自信,这可能是青年人喜欢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出发点。如果政府和社会各界加以引导,青年人的这种热情对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将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说,汉服只是引导青年人了解国家的一条途径,国学教育应该更生动活泼。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