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首个中秋小长假“复活”福州传统民俗
2008-09-16 08:39:59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9月15日专电:首个中秋小长假“复活”福州传统民俗

    新华社记者 来建强

    摆塔、找月华、吃鲤鱼饼……陌生而富有福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随着首个法定中秋小长假的到来一一“复活”了。这些民俗活动都有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包涵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今年中秋节,福州市首次举办盛大的中秋广场庙会,中断多年的“摆塔”重现民间。今年80岁的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摆塔”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就把家中各色物品拿出来,摆在门口以示庆贺。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过去,福州百姓中秋“摆塔”象征多福多旺。

    在中秋广场庙会上,福州民间老艺人用瓦片、石块等摆出各式宝塔、“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景致造型,引来众多休假的市民前来观赏。“过去,福州的乡村很大,城市很小,现在恰恰相反。如果传统节日没有假期,城里人大多数抽不出时间过节,更不用说外出参加民俗活动,所以像‘摆塔’这样的民俗就被丢了。”福州市民林尔东认为:“现在,中秋‘摆塔’活动恢复了,要让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

    “月华”是福州民间传说中秋节这一天月宫里掉下来的一种发光物体,它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待。“只有孝顺、善良的人才能捡到‘月华’,而捡到的人就意味着有好运。”91岁高龄的福州老人陈燊官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常有大人中秋节这一晚躲在暗处,挑着一根长竹竿吹肥皂泡泡,然后别的大人逗小孩子说那泡泡是天上掉下来的‘月华’,要赶紧跑去捡。”

    这两天,陈燊官的孙子们趁假期带着孩子纷纷来看望他,陈燊官买来科普图书,用红布包裹好了,藏在不易发现的屋角,然后告诉重孙们去找,谁找到了就归谁。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许斗斗教授认为,过去的中秋“找月华”多少带一点迷信,现在衍生为找图书这样的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健康向上的。许斗斗希望,人们在“复活”民俗活动的同时,还应有更多的创新,让民俗活动成为孩子们寻找梦想和快乐的源泉。

    因为孩子们的到来,家住福州市仓山区埔头社区的陈华棣今年拿出了收藏多年的月饼模子,动手做起了月饼。这些木制的模子形状有方的、圆的,雕有嫦娥、玉兔、寿桃、花扇等图案,还有是鲤鱼形状的,“鱼头”“鱼鳞”“鱼尾”刻得惟妙惟肖。“鲤鱼饼才是福州中秋月饼的真正特色。”陈华棣说,过去,这鲤鱼饼是外公外婆要在中秋节做出来送外孙的。把饼晾干,用红线头串起一只,挂在孩子脖子上,代表长辈对晚辈“鲤鱼跳龙门”的美好祝愿。陈华棣说:“鲤鱼饼不难做,好吃,又有意思,更不会像现在的月饼那样有过度包装的浪费问题。从这一点来讲,手工鲤鱼饼还是现代人提倡节俭生活的模范。”

    方炳桂认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批传统节日有了法定假期,传统老节及其相生相伴的民俗活动因此纷纷“复活”,人们在参加这些民俗活动时,赋予了它们的新观念、新方法,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载体。

    许斗斗认为,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现在人们有时间融入到传统节日当中,有关部门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搭建更多好的活动平台,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