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土生土楼千百年——福建土楼走笔之一
2008-07-07 10:00:30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7月7日专电题:土生土楼千百年——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走笔之一

    新华社记者巫奕龙、孟昭丽

    圈地八亩,四环同心,外高内低,渐次错落。明清之交历时七八十年建成的永定承启楼又名天助楼,“因为夯筑外环土墙时天公作美,雨水不侵。”如今,作为楼主之一的江贵平对“天助”承启楼有了更深的体会。

    6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经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散落闽西南的46座福建土楼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饱经300年风雨的承启楼跻身其中。

    “土楼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适合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出生在初溪土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说,土楼以石为基,使用当地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据史料记载,永定环极楼曾在七级地震中墙体震裂20厘米后仍能自行复合,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建造的最紧要处是基础、夯实和整墙。“整墙要既垂直又非垂直。”55岁的徐松生说,东西南北各墙面日照时间不同,日照多的一面干得快,会向日照少的一面偏斜,一味垂直整墙墙干后反而会倾斜变形。“这就是‘日送墙’,完全靠经验,最难把握。”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刚到“而立之年”。

    福建土楼由外环和内院两个部分组成。外环通常以三五层围合形夯土楼房为主体建筑,内院有水井和一二层环形建筑。土楼排水至关重要,外部根据地形、水流设置散水通道,内部则沿大门走向设置主排水道及检修孔,依据风水理论,主排水道极少直线外泄,以防“泄”了主人的财运。

    “土楼冬暖夏凉,通风采光都很好。”徐松生说,他从小跟父亲学造土楼,1978年还参与修建了善庆楼。上世纪80年代前几年,农民包产到户富了起来,纷纷集资盖土楼。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乡村交通条件改善,砖房逐渐取代了土楼,“1985年后我就没有盖过新土楼了。”

    然而,土楼营造技艺仍有用武之地,申遗成功将使土楼维护摆上重要议程。“土楼需不断维修,才能住上几百年。”徐松生说,他曾参与维修了集庆楼和广东的一些土楼。

    近年来,福建各级政府投入数亿元维护修缮申遗土楼及整治周边环境。“今后我们要依法依规保护好、维护好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县县长余德辉说。

    许多不在世遗名录之列的土楼进入了地方政府重点保护名录。“我们已着手维修建于1371年的齐云楼。”华安县县长柯志宏说。(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