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茶都安溪:走出一条茶业富民、先行先试之路
2008-05-27 09:08:36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福州5月26日电(记者刘卓 纪振宇)茶产业是中国茶都、福建安溪县最大的传统民生产业。地处福建东南部泉州市境内的安溪县,过去曾是福建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县。进入新世纪以来,安溪不仅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更是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之列。安溪县在实现这一华丽蜕变中,迅猛发展的茶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得益于茶产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安溪县在有关经济、民生事业中,先行先试,勇于创新,让包括80万茶农在内的全县110万父老乡亲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

    --与时俱进的兴茶方略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上世纪80年代安溪县茶叶生产将重点放在产量的大幅扩张上,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亩产水平成了当时茶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从90年代初到新世纪前夕,安溪县茶叶生产又把重心转移到茶叶质量的提高上,提出创精品茶叶的口号,着力打造知名品牌。进入新世纪以来,安溪茶产业开始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质量、品牌、文化、诚信等四个方面对安溪茶产业进行不断更新升级。到了2006年,在安溪茶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平台时,当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新理念,作为新一轮的兴茶方略。围绕这个新理念,两年来,全县实施“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逐步实现了茶业由家庭小作坊向社会化分工转变,由单一种植向多元经营转变,由规模拉动到文化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认为,安溪兴茶新理念“是全国茶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强音、先人之声,对全国茶业解决提升发展层面问题,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兴茶新理念助推茶业富民

    2000年以来,安溪县GDP年增幅12%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增幅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10%左右。截至2007年底,安溪县全县茶园总面积50万亩,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50,年产茶叶5.2万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25;涉茶行业总产值57亿元,受益人口80多万人;茶叶出口量1.6万吨,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435元,其中来自于茶产业的收入达3510元。据不完全统计,在茶主产乡镇,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的茶农占20%,超10万元的占17%,超5万元的占35%。

    安溪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兴茶新理念的逐步落实。在维护茶园生态上,2005年起,安溪开展禁止毁林种茶专项行动,三年间共查处670起毁林行为。同时安溪全面封山育林,连续5年开展“人种一树”的全民造绿、沿溪种竹活动。

    2004年,安溪在全国产茶县中率先提出建设20万亩生态茶园。2005年至2007年三年共投入500万元,全县实际已完成12.5万亩建设任务,梯壁留草、种草70677亩,种植绿肥7146亩,建设蓄水池49571立方米。生态茶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人文环境上,安溪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2005年以来,组织培训涉茶人员20多万人次,开展茶叶各类技术大赛150多场次,全面提升涉茶人员素质。安溪还将茶文化注入产业之中,申报“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争取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县正逐步推进安溪铁观音产地确认、专用权使用许可和茶叶行业品牌推荐制度等。

    --先行先试 统筹社会各项事业

    近些年来,随着茶业的发展,当地财力的增长,安溪县在经济社会民生事业上,先行先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民生事业由“应急解困”转为“制度保障”。安溪开始启动“安居、保障、扶贫、助学、幸福”五大工程,通过制度化,力争实现社会保障的规范化、常态化、全面化。2007年,安溪县累计投入2530多万元,完成“造福工程”“安居工程”“人饮工程”等一批实事项目。

    自2003年10月成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以来,安溪形成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建立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通过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合理的补偿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服务机制和有效的监控体系,有力推进全县新农合工作进程,形成富有安溪特色的新农合模式。目前安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全国先进试点县,2007年,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89.4万人,参保率93.6%,均居全省第一。实行新农合制度,让广大茶乡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形成了“有病不用扛,大病有补偿”的就医新观念。安溪累计发放补助金4348万元,受益群众近3.7万人次。

    安溪县制定了“重点示范、村村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347个建设项目,培育了一批典型示范村。这些重点示范村分成工业企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茶产业带动型、生态茶园观光型、新村建设精品村以及少数民族聚集村等六种类型。

    教育方面,2007年,累计6000多万元的资金被投入用于城区8所中小学校新(扩、改)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落实惠及全县13万中小学生,累计免除学杂费高达2498.6万元。安溪教育综合竞争力也由此位列福建省第三。

    城区夜间文化工程,村居宣传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栏等工程的启动和推进,让安溪2007年先后荣获福建十大名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等称号。

    经济事业上,安溪在全国开创县级自筹资金建设高速公路先河,使安溪至厦门高速公路成为沈海高速的复线;规划面积50平方千米,总投资达5亿元的龙桥工业园,已是安溪县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园之一,而以前这里曾是全国最大崩岗地质灾害区。

    安溪县先行先试,确保茶产业始终立于行业前沿,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此曾评价说,“安溪的经验表明,发展茶叶生产,弘扬茶文化,是我省农民增加收入,广大农村迅速致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茶产业是一篇大文章,安溪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目前,安溪正按照“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现代山水茶乡”的发展定位,完善深化“工业强县、茶叶富民”的基本策略。在兴茶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推进茶业稳步科学发展,力争到2010年,实现涉茶行业破80亿元目标;同时,安溪也按着生态文明城市的设想,力争在3-5年内将安溪大县城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