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气象站“搬迁”为哪般?
2008-05-15 21:22:03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沈汝发    

    城市建设,气象探测站“挪地”。“气象服务”应摆哪里?

  气象站被迫迁址

    山东省气象局有123个气象站,其中7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其他为一般气象站。近两年,123个气象站中,25个被迫搬迁。

    福建省先后有约一半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受到影响。从1980年到2007年,全省有22个基本测站由于探测环境恶化搬迁,有的站搬迁了两次,其中16个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搬迁的。

    辽宁省61个气象观测站中,因城建搬迁的47个,近3年有7个站从城里搬到了郊区。

    据中国气象局一项调查,全国2411个地面气象站中,观测场迁移过的气象站有1445个,占全国地面气象站总数59.9%。在已迁移的气象站中,有的气象站甚至迁移10次以上。

    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是为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保证气象探测环境才可能获得准确气象数据,为人们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服务。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保证气象探测环境有明确规定: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与障碍物(周边的房舍、山体等)的距离,分别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10倍、10倍、8倍。

    然而,气象探测站点的这些“最低要求”,在我国一些地方遭挤压。为了进行有效气象探测,气象站不得不“搬家”。

    迁址影响有多大?

    山东省气象局防灾管理处处长谢考现说,气象探测设施作业高度是世界气象组织统一的要求,不能“原地拔高”,否则测到的就不是地表的气象数据,丧失分析意义。因此,气象站在探测环境被破坏后只能“搬家”。

    然而,不断搬迁会造成财力浪费。更重要的是,世界气象组织对气象数据收集的一个最基本技术要求是气象站站址要基本固定,因为只有气象站固定,气象数据才能进行历史对比、分析,得出的气象信息才符合准确性、连续性、可比性、代表性的要求。

    “只有保证本国气象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世界气象组织的参与各国,才乐意互相交换气象资料、搞联合科研。”福建省气象局有关专家说。

    据了解,鉴于近年来我国气象站频繁迁址的事实,2007年2月1日起,国家气象局收回了以前地方政府对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迁址权,从严控制站址变迁。

    “随着气象灾害日益频繁,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日显重要。为此,山东省气象局想加密气象站点,争取尽快达到1000个左右,但目前连站址稳定这一基本技术要求都无法满足,令人担忧。”山东省气象局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城市建设和气象事业和谐统一

    福建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处长罗昌容说,现在城市化进程快,有的地方几年前还是荒郊野岭,探测环境适合建气象站,但不久高楼大厦建了起来。因此,指望气象站建在偏远地区不是长久之计。“经济要发展,气象事业也要加强,要实现城市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和谐统一。”他说。

    有关专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气象探测”的规定,地方政府在气象探测环境范围内搞规划建设的,应事先和气象主管部门协商具体规划,但目前一些单位和部门无视相关法律,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或“先斩后奏”把项目建设起来后,迫使气象站迁址。

    福建省气象局专家认为,实现城市建设和气象事业和谐发展并不难:从根本上讲,各级政府领导以及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应进一步提高重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共识,该留给气象站的地得留,而且要留得足够大;审批项目建设时,应依法事先征得气象部门的同意……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有效查处破坏探测环境事件,恢复气象探测环境。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