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厦门渔村何厝:从炮战阵地到特区商务中心
2008-12-31 16:28:20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厦门12月31日电(记者项开来)厦门岛东部海边有一个小渔村叫何厝,隔海而望的金门同样也有一个何厝村,他们共同的祖先700多年前迁居至厦门、金门一带。虽然有5000多米宽的海域阻隔,靠着“船来船往”,历史上何姓乡亲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两个何厝村“船来船往”的联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断了。现年67岁的厦门市何厝村居民何明全,至今还记得,1949年10月15日,金门的姨妈最后一次乘船来何厝探亲,此后几十年他家就与外祖父一家完全断了音讯。像何明全母亲这样由金门嫁到厦门的媳妇,当时何厝村就有30多人。

    由于战略位置的原因,何厝村一带此后一直是海防要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与此同时,何厝村也成为金门炮弹打击的重点地区,远程炮击和飞机轰炸让何厝群众苦不堪言。

    两岸对峙带来的不仅有近在咫尺的亲人无法相见的痛楚,更有无情炮火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1957年的一天,何厝村一个正在跳绳的6岁小女孩,不幸被金门打过来的炮弹碎片击中而死亡。

    何厝村至今保存着已是危房的“万顺楼”,50多年前炮击的痕迹仍清晰可见,目前已被厦门市作为炮战遗物纪念址保护起来。这座三层的华侨别墅,在上世纪50年代是何厝一带的最高建筑,也是各部门办公的临时场所,自然成为金门炮火的“眼中钉”。1958年的一天凌晨,金门的炮火像暴雨一般向万顺楼袭来,炮击一直延续到下午一点多。当天在万顺楼地下室的何厝村男女老少一共有40多人,年少的何明全是其中的一员。“炮火声、小孩的哭声、大人的喊叫声混在一起,大家熬过了恐怖的一天。”何明全至今记忆犹新。

    1958年下半年,炮战形势日益紧张,何厝村村民陆续转移到厦门岛外的安全地带,而由当地13名小学生组成的前线少年支前大队,却冒着炮火为前线战士洗衣物、修公路、接电话线,被称为“英雄小八路”,正读五年级的何明全担任支前大队的大队长。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何厝人意识到在炮火恐惧下生活的日子将从此改变,大家万分欣喜。”当年前线少年支前大队的组织委员、现年65岁的何佳汝告诉记者。

    长期受炮火和飞机空袭的侵扰,何厝村民长期以来不敢盖新房,不少村民告诉记者,《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最大的变化是村里盖房的多了起来。何厝人不用再生活在炮火的恐惧下,可以自在地种田捕鱼,而他们对与隔绝来往30年的金门乡亲重逢也有了更多的盼望。

    上世纪90年代初,何明全在金门的外侄,经台北转香港来到厦门何厝村,中断联系40多年的亲戚终于再次见面,遗憾的是何明全的外祖父母和姨妈均已离开人世。

    2001年厦金航线直航开通后,金门群众往返厦门变得十分便捷。金门与厦门间的轮船航行仅需20多分钟,到厦门购物、度周末早已成为金门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金门的外侄一家,到厦门逛街的次数比我多,他们对厦门新街区比我这个老厦门还熟悉,有时一周就往返几次。”何明全说。

    饱受炮火侵扰的何厝村30年来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村民们早就脱离了种田捕鱼的日子,厦门市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在村里拔地而起,2公里多长的观音山滨海沙滩已是厦门重要旅游景点,全国一流的国际游艇中心正在兴建之中。

    从教师岗位退休的何佳汝,还时常为设在何厝小学的“英雄小八路”纪念馆担任解说。“两岸炮口相对的日子已过去30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的通航、通商愿望在2008年终于实现,希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日子早点到来。”(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