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农运会)尴尬事折射中国农村新变化
2008-10-31 09:17:06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网泉州10月31日体育专电 尴尬事折射中国农村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叶锋 史春东

    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农运会赛程过半,期间冒出了不少“尴尬事”。然而,尴尬事,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生产、生活的进步,堪称“幸福的尴尬”。

    农村之变:自行车为何成“老爷车”?

    “尴尬”:农运会自行车载重比赛,使用的是上海一家老牌自行车企业生产的28型加重车。这种车结实而笨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行各地农村,是农民载人、载物的好帮手。但今年农运会,很有些参赛选手对此车不适应。

    解读:一些工作员人员表示,这种型号的自行车,在不少地区的农村都已经用不上了,“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农民都骑上摩托车了”;即使是自行车,这种加重车也用得不多。

    一幕耐人寻味的场景是:举办比赛的泉州崇武镇沿海大通道上,路上行驶及路边停放的摩托车均明显多于自行车;附近的村民纷纷开着摩托车来观看运动员们进行骑车载重比赛。

    回应: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副秘书长郭幸表示,摩托车取代自行车,说明这30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将有力推动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过还应看到,我国各地农村生活水平仍然很不平衡,“载重自行车”依然是大量农民家中的必需品。明年,中国农民体协将举行研讨会,探讨在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体育的方案。

    农业之变:农民为何不适应“简单人工作业”?

    “尴尬”:来自山东新太市郊区的农民张平虽然赛前充满自信,但在60米插秧比赛中还是未能进入决赛。这一要求运动员把“秧苗”插进小坑的“简单劳动”,却让他无所适从。来自江苏一位年轻的农民运动员在80米搬跳粮食比赛中,挑着两个箩筐左右摇晃,莫说跑步,就连站稳都难。

    解读:张平说,他们那儿栽种小麦居多,即使是种植水稻,也多以抛秧或机械化作业为主,这种手植方式慢慢少了。那位因为比赛表现不佳而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江苏农民说,现在当地都有收割机、拖拉机了,收割、搬运、晒谷很多是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效率高,肩挑手扛的时候少多了;尤其是年轻农民,使用扁担、箩筐并不熟练。如果农民购买插秧机、播种机,国家还给不少补贴。

    回应:郭幸表示,抛秧、插秧、搬跳粮食等是本届农运会的新设项目,它们容易设计、操作,且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实际上,由于各地农业发展很快,各地水平又不平衡,他们和体育部门在设置比赛项目时也很头疼。他说,他们将认真考虑运动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细节,使之更贴近农村日益发展的生产实际。

    农民之变:“身份之惑”背后的城乡融合

    “尴尬”:四川农村姑娘范黎微多年前离家进城,开了家文体用品商店。远离农活的她,加入了城市的毽球花毽队。参加本届农运会的12名四川毽球花毽队员,有一半都是进城农民。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村委会”已全部变成“居委会”。该镇副镇长董祖文告诉记者:人们一起在球场打球,在广场跳舞,哪里还分得清农民、居民?

    这样的“离乡农民”在本届农运会上随处可见;与前两届相比,许多代表团中的“打工农民”比例也增加不少。有人质疑是:他们还能代表农民吗?

    解读:农运会规定运动员“必须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农业户口的农民、牧民、渔民、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个体经商者”,这不可谓不明确,但也不无漏洞可钻。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大批进城,城市公共资源日益延伸到农村。传统的户籍界定的“农民”身份内涵也发生了游移,未来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农村体育,的确是个新课题。

    回应:中国农民体协秘书长王福来说,他们并不回避对运动员资格的种种质疑,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主张“宜粗不宜细”。他还表示,“农民运动会”有演变为“农村运动会”的趋势。(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