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华社聚焦新闻
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前世今生”
2008-10-17 16:29:40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新华社记者 孟昭丽

    2007年9月,中国文化部向社会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议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三地先行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经验。从此,福建先行先试,开始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从静态、单项保护,进入到了活态、整体保护阶段。福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建华说。
    “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所以选择福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福建活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福建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梁祥霖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就创建了文化遗产学校教学机制。1990年以来,泉州市政府把南音纳入到了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泉州师院开设南音专业,专门招收本科生。厦门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的课改实践”,在小学建立“闽南童谣基地”,在中学开设“闽南文化基础课程知识”,先后编辑出版了8本乡土教材。漳州在小学开展了木偶戏、灯谜等教学课程,还成立相关的少儿艺术表演团体。
    福建还建立了文化遗产社会普及机制,让专业传承与社会普及相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厦门、漳州三市的南音、北管、咏诵等民间社团近2000个,民间职业剧团250多个。
    “南音之所以会在闽南地区历代传承,其重要原因是专业传承和社会普及的结合。”马建华说。
    2005年1月,《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以省级立法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省份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闽南文化仍然展示着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风貌,诸如民俗上保留了中原与闽越融合的遗风,方言上保留了汉语音韵词汇,艺术上有唐宋音乐遗响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梨园戏、傀儡戏等,宗教信仰上世界各大宗教与独有的地方信仰和谐相处的,工艺建筑上有造船、瓷器、制茶、手工艺以及闽南民居、寺庙等。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毕竟是个实验区,它的建设在全国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梁祥霖说,“我们要在保护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
    “前期调研是基础。”梁祥霖说,1年多来,福建省文化部门已经做了两项基础性的调研工作:一是进行“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现状调查,二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此基础上,福建出版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牵头编写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已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论证通过。
    梁祥霖说,1年来厦门、泉州、漳州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年底将由省有关部门确定挂牌一批试点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然后,在示范点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再逐步铺开。
    据了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为25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万人,它是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完)

【责任编辑:陈杰】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