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资讯
连江县下屿村:传统渔村应对港口发展的转型尝试
2012-06-28 10:15:03  来源:东南网  【字号

福州新闻网

  记者采访蔡学新(右)。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28日报道(记者 薛东 林淑霞 黄云峰 通讯员 邱仁松 林冰/文 薛东 何光锐/图)

  核心提示

  在我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上马,一些农村的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海域。如何面对失地、失海的现实,融入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成功转型值得关注。

  渔场让路巨轮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下屿村,孤独的感觉或许会油然而生。在苍茫大海中,远离陆地的下屿村仿佛一叶孤舟,只有一条细长而曲折的海上公路,将它与陆地相连。

  “公路是围垦之后修建的,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这里与外界陆路交通完全隔绝。”该村村支书郑德钗说,路不通,困扰岛上居民生活的难题重重,上厕所难、出行难、船只装卸货物难、喝水难等等,岛内污水横流,卫生状况很差。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向农村倾斜政策的落实,下屿村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好:出岛公路、客货码头、无害化公厕、海带加工厂一个个建了起来。

  很快,一个依靠养殖海带、虾、牡蛎、龙须菜,加上网箱经济鱼类养殖、加工,以及近海捕捞生产为支撑的经济强村出现在世人面前。

  “家庭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在村里被称为‘囊中羞涩’。”郑德钗说。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在继续。

  站在下屿村村委会的大门口向东望去,不远处一座山丘依海而立,在这座山丘后面,两个高耸的烟囱正日复一日地向天“吐”着白烟。

  这两个高耸的烟囱,正是渔村新变化的见证。烟囱所在,是由中国华电集团近年投建,总投资达450亿元的可门火电厂。这个还在继续建设的火电厂,迅速成为福建电网的主力电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还有效缓解了全省电力紧缺的状况。

  可门火力发电厂的投建,是福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的一个缩影。

  拥有着全国最优良的海港资源却迟迟未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这曾是我省港口经济一大尴尬。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2009年以来,我省加大了对境内港口资源整合利用的步伐。能够停靠30万吨以上的巨型货轮的可门港,被人们誉为“天然良港”,成为首当其冲的整合目标。巨型码头在这里先后建立,无数巨轮日夜在此停靠。

  整合之后的可门港,正逐渐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最大的铁矿石和煤炭转运基地。千万吨计的战略资源日复一日从世界各地汇集到这里,又源源不断地转运至全国各地。

  福建经济腾飞的梦想,在这些港口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照应下,正日渐清晰。媒体报道显示,可门火力发电厂投产第一年的前三季度,税收就达2.14亿元。

  然而,有得必有失。

  当港口逐渐褪去滩涂、荒草装扮的外衣,转而以巨型起重机、烟囱的装扮出现在下屿村的村民们面前时,他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惊叹后,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曾经世世代代经营的渔场,不得不为港口建设和巨轮停靠让路。

  “下屿村过去是以海水养殖、育苗、海带加工、海产品营销和近海捕捞为主。但是最近两年,随着大片海域被征用,全村渔业产业规模正在急剧萎缩。”下屿村党支部书记郑德钗告诉记者说,以黄瓜鱼网箱养殖为例,过去全村为1.5万箱,但是去年仅有3000箱。

  现实,让渔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进位于罗源湾的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腥咸的海风扑面而来。海面上,渔船发动机的“突突”声此起彼伏。不远处,用于网箱养殖的白色塑料浮标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一眼望不到边。海平面下,种养的是海带和黄瓜鱼等各色水产。

  下屿村是一个繁华又富有风情的渔村。在进村的主干道边,八层左右的渔民住宅随处可见,偶尔,豪华轿车从人们身边呼啸而过。

  罗源湾优越的环境让渔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因为渔业资源丰富,湾内风平浪静,十分适合发展养殖。2011年,该村生产总值3.3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元。

  不过现在,渔民们这种平静又富足的生活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池文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