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社会
昔日斫声阵阵而今人去楼空 象园木雕术渐走渐远
2010-06-09 20:41:52  作者:黄璐聪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木雕师傅正在给雕塑“磨光”

  在福州说起木雕,象园村绝对是不可不提的。作为传统木雕的发源地,象园村一带的木雕市场曾经聚集了众多的民间艺人,“前店后作坊”的家庭经营模式盛极一时。但记者近日发现,象园村的木雕店多数已关门,大部分手艺人转行,仅存的几家店也只是在辛苦维持,传承传统木雕工艺的象园木雕正在渐走渐远。

  如今:斫声阵阵难再有

  今年4月,象园村开始拆迁,家庭木雕店陆续关门。昨日,记者在国货东路看到,曾经“斫声阵阵”的木雕一条街,大多店面人去楼空,只剩寥寥三四家还在经营,偶尔能在被拆的断墙上见到“本店迁往闽侯上街xx号”的字样。

  “很多师傅都转行不做了,我们师兄弟6个人,留下的只有我一个。”“快发木雕店”的林冰师傅告诉记者,拆迁后,不少家庭作坊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面生产,木雕师傅走了大半,剩下的几家店生意也冷清了不少。“今年生意比往年少了将近五成。”“快发木雕店”店主王秋英说,她的店面从60多平方米“缩水”成30平方米,走了2个木雕师傅,周围很多老邻居搬得不知去向,最近不少客户过来,都找不到原来订做雕塑的店。

  曾经:家家可闻斫击声

  象园村的木雕工艺可上溯至明清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便形成了专门的木雕市场。大大小小几百家的家庭作坊里,每日斫击声不断。“男人有力气,就在后院打坯;女人细心有耐性,就做些磨光上色的活儿。”48岁的王秋英是家里第三代木雕手艺师傅,13岁起就继承祖上“衣钵”,专攻佛像类雕刻。“那时候,这里家家户户都做木雕,只要走近象园头,老远就能听见敲击木头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福州的木雕基本迁往闽侯上街镇。象园村家庭作坊的总体规模虽然不复当年,名声却未受到影响。福州五区八县(市)寺庙中的木刻佛像,80%仍出自象园。“最热闹的时候这一片有30多家店,每家少则一两个师傅,多则五六个师傅。”王秋英回忆道,她的店最忙的时候曾雇了7个木雕师,不仅有云南、广州、上海、台湾等地的订单,更有不少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海外客商慕名前来。“订单多的时候,一年能赚20多万元。”

  出路:传统工艺盼整合 

  虽说都是木雕,但象园村的工艺有别于闽侯上街。林冰师傅介绍,上街木雕店是批量生产,以家具为主,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而象园村侧重佛像以及历史人物的雕刻,尤其讲究面部神韵。同一个人物,可以雕出百种甚至千种不同的神态。而且师傅大多是全能型,从打胚、修光到磨光、上色几乎无一不通。“所以说象园的木雕艺术水平要更胜一筹”。

  然而,就是这样“高精尖”的传统手艺,却因家庭作坊的解散,手艺人的转行面临消亡的危险。王秋英告诉记者,虽然近年发展不错,不少木雕店想扩大规模,可惜都因为空间限制难以施展拳脚,大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店面太小,木料没有地方储存,制作木雕的噪音和木屑又常常引起周围居民的不满。如果能有一块地盘让我们发展,木雕的前景会更好”。

  省工艺美术玩具行业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的李惠英秘书长十分关注象园木雕市场的变迁。据她介绍,相对闽侯上街比较规划的木雕一条街来说,长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象园木雕市场显得过于分散,“象园派工艺虽然精湛,但没有合理的规划与整合,容易流失”。李惠英说,目前福州木雕工艺中有一些特殊高超的工艺面临失传,特别是上色工艺,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一个老艺人一旦过世,可能就意味一种手艺的终结。“象园村木雕技术是民间传统工艺重要的传承,只有加以扶持保护、整体规划,家庭作坊才会形成规模,产生更大的效益,并将工艺发扬光大。”
    
  
(福州日报记者 黄璐聪 文/摄)

【责任编辑:陈淑琴】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