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纪晓岚与福州学院署
2007-04-04 12:00:4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林恩燕
   
  学院署是清代的一个衙门,是“提督学政”办公及住宿的地方。清朝中期以后,学政由进士出身担任过侍郎、京堂、翰林等官职的官员担任,朝廷按期派往各省,管辖全省教育事务,并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与生员,固其具有钦差性质,虽多数官阶不高,但地位与督抚平行。
   
  福州在清代是管辖闽、浙、台三省的闽浙总督的驻地,拥有许多重要的军政统治机构,福州学院署为其中之一。学院署在今延安中学内,现残迹皆无。在担任过福建提督学政的众多官员中,当以纪晓岚最为出名。他在乾隆壬年(1762年)来福州任职。当时署中正楼曰“笔捧楼”,此楼不知建于何时。纪晓岚入住下层,其上层则复壁曲折,雾霭氤氲,阴森吓人,不到正午时分都看不清里面的东西。旧为山魈所据,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山魈的形状,但他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山魈的声音。纪晓岚记起杜甫有一句诗“山精白日藏”,顿时醒悟鬼魅都是怕光亮而藏匿于阴暗之处,于是下令赶快撤掉墙垣,使四面明窗洞启,三山翠霭,宛在眼前。纪晓岚并为此楼额题曰:“浮青阁”,题联曰:“地迥不遮双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从此山魈匿迹。为此,纪晓岚还特意作诗一首,诗曰:“仙人自带好楼居,文采风流我不如。新的吴绫三百幅,可能一一层芙蕖。”“笔捧”二字的意义是登此楼可望见乌山、于山的双塔。横匾及木刻对联在上世纪20年代已不知去向(据说对联由一位姓施的先生收存),只存仙龛一个。另外,三山学校的杨尚琰老师绘制一幅须发皓白的神仙像悬挂在楼中央的另一处,供奉的香火络绎不绝。
   
  在正座的中央地突高一级成正方形,周围不及一丈长,名曰“暖阁”。过去学政面试闽县、侯官两县诸生员时,就是坐在这里。此处可望见两旁的考棚,考试时以一柱香为限,香点完就收卷。相传有个学政性子很急,竟持香频频晃动,令许多考生感到时间稍纵即逝之苦。
   
  考棚是用木板搭成的椅桌,桌面仅能容放一考卷,前后左右间隔距离甚小,每人座位下放一钵当便壶。考生每人只允许带一个墨盒及几枝毛笔,待交卷时,一些好的文具经常是不翼而飞。
   
  考后成绩张榜公布在学院署对面的墙上,诸生把这面墙叫做“断意墙”。张榜时,不写姓名,只写座位号数,并且是在半夜三更时贴出来,诸生需要高持火炬去看,一见落第,则意已断矣。
   
  学院署内横匾及木刻楹联原来非常多,但是几经变乱,逐渐散失。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边厅前还残留一对联,意味深长。联曰:“尔无文字当安命,我有儿孙要读书。”
   
  笔捧楼前右边有大树一棵,高过楼顶,大可合围,《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记载,可惜在后来的校舍改建时被砍去。
   
  楼后有一株300多年的荔枝树,品种优良,但产量不多。楼的后墙左侧有一穴,可以容纳二人立行而出,被称为“死人窦(洞)”,可通到朱紫坊某住宅。此学院署是由明代的监狱旧地改建而成,过去,杖下而死者就是从这个窦(洞)拖出去的。按旧例,凡属衙门,不是主官或主官的父母、妻子,任何僚属死后不能从正门出去,另有角门可出。此洞由来已久,并不是从设学院署时才开始辟用的。
   
  楼下有前后座大厅,大厅两旁有大房,前座大厅竖“翼经堂”横匾,后座大厅则竖“韦雅堂”横匾。当年,有朱竹君、朱石君兄弟先后来闽督学,此匾为朱竹君所书。后来,福州经学会的图书馆设在后座大厅内,主事者为陈香雪先生。厅的后堂,留有魁星一尊未撤去。
   
  边座后面有假山,山上有亭,亭前有小池,此亭即所传的“三百三十有三亭”。据说朱竹君来闽取士三百三十有三名,他叫每人各献大石一块,分置亭前,叠成一座假山。石头的质量粗细、高矮大小,各不一样,有的在石头上题长句,有的题书法,有的填数字,但都要署上籍贯、姓名。但这些假山石至清末民国初期有的被移到光禄坊的盐运使署内的玉尺山,有的被转移到西湖公园的开化寺,有的被达官贵人取去,水池亦干涸,最后被夷为平地,非常可惜。
   
  学院署的大门前有一华表,上书“师严道尊”四个大字,出大门即望对面文庙的后墙,有“仰之弥高”横匾,字大可盈丈。据说某前辈在书写此横匾时,一口气写了三个字后有力竭之感,遂停止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写高字时,连写几次,与前三字都不相称,只好搁笔凝神深思。此时,旁边有一挑粪的农民,竟将笔提起疾书高字后不顾而去。此君接着又写几遍,均不如意,最终还是将农民写的高字补上,一时传为佳话。但华表与横匾的作者都没有留下姓名,又是一件憾事。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