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北峰六大寺院
2007-03-25 10:46:5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黄荣春

  福州的北峰,群山连绵,面积402.25平方公里。商周时代人类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徙其民于江淮间,在东冶(今福州)的不少闽越族人乘战乱之机逃往北峰山区。逃往山区的闽越人开发和建设了北峰山区。到了南朝至唐代,人们先后在北峰建造了六座寺院。

  瑞峰林阳寺

  林阳寺,又名瑞峰林阳院、林洋寺,在福州北峰岭头乡石牌村东侧瑞峰南麓,周围群山连绵,林木叠翠。宋代状元、历知福州、官至右丞相的梁克家所著《三山志》记载:林阳寺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明、清和民国一些地方志记载:明万历间僧大渊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民国元年(1912年),鼓山涌泉寺第一百二十七代住持古月和尚仿照鼓山涌泉寺形制重建。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古寺,题写《林阳禅寺》匾额。2001年,寺僧在法堂后侧增建了观音阁。

  林阳寺坐北向南,殿堂巍峨,气势雄伟,占地近1公顷;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楼、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报恩堂、西归堂、地藏殿、念佛堂、斋堂、香积厨、库房、寮房、方丈室、古月塔院、观音阁等20多座殿堂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八间),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门额挂有清太师太傅陈宝琛楷书“大雄宝殿”横匾。殿内悬挂一口清康熙五年(1666年)铸造的大铁钟。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三间),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悬山屋顶;四根内柱的石柱础阴刻“女弟子林十四娘舍”、“女弟子王十五娘舍”等字,系宋代遗物。大悲楼二层,每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屋顶,楼下挂有一副明代首辅叶向高题书的木刻楹联“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寺东有一株高达20多米、胸围4.85米的枫树,一株高约20米、胸围5米的罗汉松。寺西北100多米处有一座建于南朝“永定辛巳四月”的隐山藏骨塔(墓塔),倘若该墓塔为林阳寺附属物,林阳寺始建年间并非后唐长兴二年,而是建于南朝“永定辛巳”即天嘉二年(561年)之前。

  林阳寺为福州的重要胜迹。著有《东越文苑》、《闽中考》的明代诗人陈鸣鹤,著有《闽中诗选》、《榕荫新检》、藏书七万余卷的明代诗人和藏书家徐,明代工部郎中、广西布政使谢肇淛,清代盐商巨富魏杰等人游林阳寺时均留有诗篇。

  九峰寺

  九峰寺,又名九峰镇国禅院,在寿山乡九峰山中,背依高崖,面临溪涧,周围青松翠竹,环境清幽。九峰寺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咸通二年(861年)号九峰镇国禅院,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其匾。寺坐北向南,由大雄宝殿、观音阁、伽蓝殿、斋堂、禅堂等10多个殿堂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2886平方米。大殿面阔6间、进深7间,穿斗式木构架。禅堂墙壁碑刻和大雄宝殿后侧石刻均镌有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架屋三十橺,用银一万四千余两”的重建题记。九峰寺为福州名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女婿、历官安庆知府和知汉阳军的黄榦在《九峰寺》诗曰:

  瞑逐归云入远山,九仙环立似人间。

  摩挲石刻元和体,矍铄僧谈宣政间。

  往来古今浑作梦,只鸡斗酒强开颜。

  明朝酌取龙湫水,直上层霄不肯还。

  翠微寺

  翠微寺,原名翠微院,在寿山乡芹石口烟囱仔山南麓。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重建。明万历间已渐颓废,后重建,现存主体结构系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由涌泉寺第一百二十六代住持妙莲、翠微寺前住持福经重新修建。

  寺宇坐北向南,土木结构,由大殿、左右厢房、配殿、庭院组成,占地面积84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被毁,寺庙破损严重。20世纪70年代被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点,2003年乡人集资重修寺庙,重塑佛像。

  翠微寺为福州名刹,黄榦《游翠微院》诗:

  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围。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

  大林洋院

  宋梁克家《三山志·寺观》记载北峰山区有两座林洋院,其文曰:“林阳院,《曾记》作林洋瑞峰。遵化里,长兴二年置。”“大林洋院,施化里。同年(后晋天福元年)置”。《三山志·地理》又记载“遵化里(桃枝岭)”属“灵山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施化里、兴城里(二里界古田、闽清、罗源)”,属“同乐乡(县北四十里)”。从地理位置判断,林阳院即今瑞峰林阳寺,大林洋院在今日溪乡。

  日溪乡汶石村有一座古庙,今称大王庙。庙坐北向南,土木构,由大殿、天井、戏台、左右厢楼等组成,占地面积398平方米。大殿面阔四间,进深三间(四柱),穿斗式木构架,两边设风火墙。戏台建在门楼至天井之间,台沿装饰精巧,刻有人物花卉浮雕。戏台屋顶设藻井,藻井美观华丽。戏台两侧厢楼墙上墨笔楷书自清光绪六年至民国36年来自福州、闽侯、罗源、古田、宁德、惠安等县剧团到此演出的剧目。大王庙前遗存一口宋代石井栏,井栏口沿环刻:“林洋院僧惠全为四恩三有舍力造井一口,……建炎三年己酉二月日记。”庙前水井可能是庙中和尚凿建。汶石大王庙疑为《三山志》记载的“大林洋院”,此事有待进一步考证。

  寿山广应院

  寿山广应院,在寿山村口。始建唐光启三年(887年),明万历间重建,今已毁。

  寿山、芙蓉山、九峰山共号“三山”,俗称福州“外三山”。第一次记载寿山广应院和寿山石的是宋梁克家《三山志》。《三山志·寺观》记载:“寿山广应院,稷下里,三年(光启三年)置。开山僧号妙觉。龙纪元年,改今额。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旧产钱一十二贯九百四文。”

  寿山广应庙虽废,但遗址内出土的寿山石被称为寺坪石。此石种系寺内和尚收藏的寿山石块和制成品,因寺被火烧倒塌后,石埋于地下。这些经火烧和水浸的寿山石偶被石农挖得,因甚为贵重,故以“寺坪石”名之。

  芙蓉院

  芙蓉院,在芙蓉山麓。《三山志》记载:“芙蓉院,稷下里,山如芙蓉。大和七年(833年)僧灵训创。咸通八年(867年),以咸通延庆禅院为额。皇朝改太平兴国禅院。”《闽侯县志》载:“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僧惟括修。”

  芙蓉院已毁,2001年笔者到实地调查,但见遗址有的已被辟为水田。在芙蓉洞附近遗存一段芙蓉院和尚镌刻的宋代摩崖石刻,其文曰:“当山赐紫僧师贤,谨抽囊资叁拾肆贯文,是舍铺岩前路贰佰丈,奉为四恩三有及自集祈平保安,愿延廷华,己未年四月。”

  北峰六大寺院今存四座,已毁两座。现存的寺院均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林阳寺于1983年被国务院颁布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庙,1992年1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峰寺、汶石大王庙均于1995年4月被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翠微寺也于1998年2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毁的寿山广应院、芙蓉山芙蓉院应予重建,为建设福州后花园增加新的游览景点。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