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故土瓷魂
2007-02-07 19:37:11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文净

  小时候经过那里,脚底下踩着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瓷片。也不知多少人这样从瓷片上走过,伴随着阵阵金石碰撞般悦耳的踩踏声,脚下的瓷片就这样被越踩越小、越踩越细。记忆中的那一条乡间小路,是细碎的瓷片拼出来的五彩之路。

  不知道当时踩碎的就是古董,就是文物。后来读到我省古陶瓷专家曾凡的《福建陶瓷考古概论》,才知道位于莆田庄边镇的这个叫碗窑垄的地方,竟然是宋代的古窑址。就是在那里,曾先生找到了很多漂亮的古董。这些瓷器都是青瓷,碗、盘、盅、罐、瓶、壶皆有,虽然都是些残片,但依然能看出它们的形制、线条与花纹,从中辨析出其工艺质量的高低。经过专家排列之后拍照出来的陶瓷残片,古意盎然,拙朴可亲。

  那一回途经庄边,便去寻找记忆中的瓷片。在那棵熟悉的老榕树周围,一片片被尘泥掩盖的古瓷被我用手抠了出来。古瓷露出它那至今未褪的釉色,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复活了。我知道,经风历雨的古瓷是会说话的,只是它的语言很深奥,像我这样的凡夫听不懂。

  碗窑垄的窑址,似乎有很多谜需要破解。在我的记忆里,当时附近的好几座小山包上,都是花花绿绿的瓷片,可以想见当年该分布多少瓷窑呀。据说,在菲律宾仁牙因海湾出土的大批中国宋元瓷片中,就有庄边窑的青瓷;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其中也有庄边窑的产品。可见当时碗窑垄的产品不但国人喜欢,还远销海外。那么,在交通不便、山阻水隔的山区,大量的瓷器大约只有通过肩挑马驮,翻过那道横亘于山区和兴化平原的沃柄岭,之后搬上远航的货船?从取运瓷土、和泥制坯到刻纹施釉、入窑煅烧,从成品出窑、质地鉴定到组织运输、联系销售,这一连串的程序是怎样组织的?烧制瓷器的能工巧匠姓啥名谁,据说至今为止能找到的史料都无明确记载。

  只有一个至今还在流传的民间故事,聊且填充这段断裂的历史。据说在元初,当朝平章大人游山玩水经过这里,见此地烧出的碗具瓷品工艺精湛,便下令村民在三个月内烧一尊瓷观音菩萨,否则增罚十倍徭役。村里的能工巧匠倾尽全部心力烧出一尊白中带有蛋青色的釉彩瓷观音,送到福州平章府。平章大人喜出望外,便命来人再给他烧个瓷枕头和一张瓷眠床。一年之内如不交出作品,提头来见。村民终于知道他们碰上了一个欲壑难填的贪官,即使再烧出他所需要的瓷器,他还会不断出难题。看来碗窑垄不是久居之地,于是大家约定在那年的中秋节之夜,喝酒唱歌一阵狂欢之后,烧毁平房草舍,走出碗窑垄,到那云深不知处隐居。

  传说究竟有几分真,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如果碗窑垄的瓷器大部分是出口的,那么,它的萧条或许与明清时期先后实施的海禁措施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不知今天碗窑垄附近的住户是当年烧瓷人的后代,还是从别地新迁过来的人家。虽然他们已不再拿捏瓷器活了,但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还时而流露出作为古瓷乡人的自豪。他们爱家乡的古瓷,他们也像古瓷一样散发出迷人的古韵。虽然是泥胎土胚,但从不因此而自弃。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风雨怎样肆虐,哪怕被踩踏为碎片,也不失其鲜丽的釉彩;哪怕被碾压成尘泥,也难夺其不朽的瓷魂。

  从碗窑垄检来的瓷片,如今已被我堆叠在家中的古董架上。那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故乡土,那是已经被诗化的故乡土,曾经在故土上流淌过汗水、追逐过梦想的人,最知道它的真美。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