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福清古井探幽
2007-01-09 10:05:0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林秋明

  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总是择水而居。自古以来,福清人就懂得找水源开挖水井取水日用甚至灌溉。

  福清历史悠久,每个乡镇、每个村落都开挖了各种各样的水井。据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当时福清比较出名的水井有上洋井、里桥井、县前井、旧夏前井、丹井、石井、龙井、拜井、白莲井、瑞峰井等。据记载:“丹井在方民里福贞观内,相传为道士林知源炼丹之井,故名。”“拜井为闽王王审知筑占计塘,凿井无泉,拜而得之,故名”。“龙井清源里黄檗寺后,穴如盘,深不满尺,泉水清冽,日汲不涸”。以仙井命名的古井有六口:“一在石竹山,一在天竹寺,一在瑞岩山,一在磨石,一在迳江,一在烽火山。”如今这些古井所剩无几。

  二水井边常是村庄最热闹的地方,人们集中在水井边拉家常、谈家事。尤其是早晨、中午、傍晚这三个时段,人们汇集在水井边,其乐融融。女人们用刚汲上来的井水漂洗衣物,老人们围坐井栏闲聊永不厌倦的话题,小孩们则或取水嬉戏,或爬上大树听老人们讲述那些有头无尾的故事。古井似乎成了人们休憩的好去处,人们就这样和水井结下了不解之缘。

  福清的古井,有建在村头村尾的,也有建在田边地头的。一般来说,大都建在生态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方。古井周围总有婆娑的翠竹、根深叶茂的大树,它们涵养着水源,净化着水质。这些古井蕴涵深厚的人文积淀,如万安五目井、利桥宋井、岑兜八角井等,不但历史悠久,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可以说,一口古井就是一个故事、一页历史,耐人咀嚼、令人回味,它们异彩纷呈、古香古色,其中一些古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值得人们探索和研究。可以说,古井是福清历史发展的活档案,是福清土木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近期,笔者在阳下镇后坂村发现的一口“宋井”,建造于北宋英宗年间,距今有983年历史,是福清目前所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古井。井栏由整块石头打造,色呈土黄。井栏外沿呈六角形,内沿为圆形;栏高约0.6米,厚约0.1米,内圆直径约1米。井栏壁上阴刻有:“本院僧尚智恭为回恩三文法界,舍生拾钱二十五贯文,造井一眼,永镇宝方,顺结良因。”落款为:“治平四年岁次丁未年三月日,住持沙门亚昂题。”据村里老人讲,很久以前,该村的门前山(山名)经常发生火灾,为防止火患,附近灵宝寺的僧侣便捐建了这一口水井,并在井栏壁上刻字纪念。

  三福清古井以单目居多,也有两目、三目、四目。最罕见和特别的是位于东瀚镇万安村的“龙井”,因它有五目,故又名“五目井”,是福清较有特色的一口古井,凿于明万历乙卯年(1587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被称作“玉融第一井”。该井为花岗石结构。原井深3米,径约2米,花岗石石板覆盖井口,东西南北中各凿一个圆孔,直径在0.35米至0.4米之间。五个圆孔均可汲水。原井四周砌有护栏,可惜已圮毁。据传,当时该井大旱不涸、洪涝不溢,水质清澈甘纯,成了村里人的生命之源。

  位于港头镇后叶村叶氏祠堂前及位于海口镇岑兜村的“四目井”,也颇具特色。前者凿于明万历年间。井口长1.16米、宽1.14米,四目井直径在0.3左右。井栏高0.55米。据传,当时该井的水质特别清甜,可以医治百病。现保存完好。

  位于海口镇瑞岩山的“戚井”,亦为四目,当年戚继光在福清抗击倭寇时,官兵们曾用井水加工过光饼。后人为纪念戚继光抗倭的英勇事迹,重修了该井,并把它命名为“戚井”。该井虽位于半山,至今仍有汩汩清水不断涌出,水质上乘,清凉爽口。

  福清有不少古井的井栏较有特色,既有常见的四角、六角,也有鲜见的八角,甚至还有南瓜形和椭圆形的井栏。

  六角形井栏的古井,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融城镇利桥街东侧的“宋井”。“宋井”开凿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井栏用石板叠砌,呈六角。淡赭色花岗石井栏系榫铆结构,每边长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约10米。日出水量约5吨~8吨,井水永不干涸,至今仍清甜可口,周围群众仍喜欢饮用。此井为研究宋代福清县城规模与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1年被列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融城西涧寺有一口“六角井”,传为明代担任内阁首辅大臣(相当于宰相)的叶向高所凿,故称“叶相井”。据考证,当时在水井附近曾竖立一个高大而精美的牌坊。如今,井边还残存一块古石碑,上刻“古井无波雨……”字样。

  位于三山镇前薛村的一口古井,名叫“四角井”。据记载,为明代戚继光的军队抗倭时所开凿。现在该井仍在使用,水质甘甜。

  位于海口镇岑兜村林则徐祖居前的“八角井”,则是八角形井栏古井的代表。据说“八角井”的开凿年代同于林则徐祖居。该井深3米多,井栏用整石凿成,高0.48米,厚0.16米,口径0.52米。“八角井”的历史意义远远高过古井本身的价值。  椭圆形井栏的古井,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融城后山顶下路的“下路池井”,开凿年代据传为宋代。四角井栏由整石凿成,井口为椭圆形,长径0.54米,短径0.34米。井栏高0.27米。井水常年不涸,水质极佳。现在仍在使用。南瓜形井栏的古井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城区后埔街路口的“南瓜井”及位于龙田镇二村的“龙目井”。“龙目井”开凿年代不详。井栏高0.5米,井口外径长0.7米,内径长0.45米。据传该井的水曾用来煮过鸦片。现在该井仍在使用,水质上佳。

  福清部分古井的井栏还雕刻有各种图案、文字。海口镇坊里村的“八角井”刻有“游十六娘舍一贯”等字;阳下镇西洽村的“八角井”则刻有“大宋元乙”、“龙居”等字。

  另有一些特色古井,现介绍如次———

  位于海口镇岑兜村的“葫芦井”,又名“中丘双目井”、“通天井”。该井呈葫芦状,双目。一目直径约0.3米,另一目约0.33米。颈部直径约3米,底部直径约7米~8米,井深10米左右。据传该井有数百年历史。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底部有一个很大的地洞通往他处,并与村里的其他水井相连。

  位于港头镇东翁村的“东翁古井”,开凿于明代。井栏内圆,高约0.5米,厚约0.15米,口径约0.3米,为整石砌成,原呈六角,现磨损呈四角。该井井水优质,传说当时曾用来煮过鸦片,现已荒废不用。据村民说,他们在该井的四周也凿过井,但皆为咸水,惟该井为淡水,此乃一奇。

  位于龙田镇上薛村下头顶的“十八庹井”,因井深18米而得名,为全村最深的一口六角形石井。它凿于明天顺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且从未维修过,至尽仍完好无损。井栏用整块花岗岩琢凿成八角形,井壁用加工精细的等长等宽石板材叠砌而成,几无空隙,且轴心分毫不偏,并在井底岩体上又凿两米多深的圆形小井,故又称“井中井”,乃福清古井之一绝。故古有“海口桥,利桥塔,上薛古井、驴驮墓”之美谈。此井水质特佳,纯为岩泉水涌集,清澈甘甜。虽井位于村之最高处,却终年不枯。

  同样位于上薛村的“祠堂井”,凿于明代,也颇具特色。井底直径达3米多,井面设有双孔井栏,故有“双口井”之雅称。此井储水量很大,可供千人饮用。即使特旱年景也从不断流。井底伏流泉洞特大,并与相距300多米远的“楼下井”相通。传闻吊桶掉入水井,可在“楼下井”找得到。

  四福清古井不但数目众多,而且独具匠心,别有特色。这些古井看起来虽不起眼,漫长的岁月已使它们变得苍老,井绳在井栏边烙下道道深浅不一的印痕,有些甚至将它磨穿,但幽幽的古井犹如长长的时间隧道。站在隧道的此端遥望隧道的尽头,我们就能看见先贤们在福清这块热土上生活、劳作的影子。

  古井不但记载福清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福清历史上人口繁庶的印证。现在虽然许多村庄的自来水早已取代了井水,水井的作用早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人们的水井情结仍无法割舍,仍对使用了多年的水井怀有深厚的感情,一代又一代流传着关于水井的古老故事。每当人们谈起水井,依然扳着指头,如数家珍。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