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陈靖姑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2007-01-21 21:22:3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岸地缘相连,血缘相亲,同根同宗,信仰文化也一脉相承。千百年来,闽台两地的同胞都有相同的陈靖姑文化信仰,都把陈靖姑当作求孕、保胎、安产、护幼的女神,都在怀念她、颂扬她、崇敬她,祈求她惩凶除恶,消灾除祸,平安幸福。  

民间信仰陈靖姑  

  陈靖姑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十五,福州下渡人。18岁嫁到古田临水乡。24岁那年,福州、古田大旱,她不顾怀有身孕,奋力祈雨,与胎儿共赴危难,终因积劳成疾,不治而亡。民间感其恩德,尊她为“临水太后”、“闽都女神”等,并建殿修庙以祭祀,古田、福州、霞浦、莆田、仙游、南平等地都建有奉祀陈靖姑的庙宇,台湾各地也建有临水宫、临水行祠、顺懿庙、顺懿行宫等纪念陈靖姑的宫庙。  

  台湾同胞长期信仰陈靖姑,近年来到福州、古田进香的台胞不绝于途,参加各种捐资、纪念活动。  图一是台胞在祖籍地福州东郊后浦村,捐资为陈靖姑女神添置绣金官服、饰金冠戴和纯金手镯等行头进行游神的情景;图二是古田临水祖宫。  台湾的妇女对陈靖姑女神的信仰十分虔诚,一如福州地区的妇女那样。临产时,供临水夫人神像于家中;婴儿生下第三天,煮糯米供于神像前,祈求保佑平安,茁壮成长。无子之妇则向临水夫人请花求子;婚后几年不产的妇女到庙中临水夫人像前膜拜祈祷,跪下将自己的衣襟牵着拱着,由老妇将临水夫人头上插的或神座前插的花,拿来放在她衣襟里,说:“生了后,孩子拜临水夫人为干妈。”接着把花插在少妇头上。取来的花,红的象征生女,白的象征生男。每年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由多福长寿的老太太数人为庙中的神像换新衣,女士焚香膜拜,夜晚抬着临水夫人神像巡行街市。  

  台湾各地临水夫人庙,历史上都是从福州下渡或古田临水祖宫“分炉”或“迎回”的,这些庙宇成了陈靖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陈靖姑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主要宫庙有:台南临水夫人庙是台胞信仰陈靖姑文化的中心,其信徒多为福州籍的移民,是福州先民入台后加以信奉的。台南临水夫人庙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丰三年(1853年)改今名。1983年动工重修,傍祀十二婆娘,尚保存光绪癸巳(1893年)“仁慈保赤”匾额一方。大门楹联曰:“临盆救尽婴孩,香火于今传海峤;水殿除尽妖怪,神灵自古仰夫人。”从联句中可看出海峡两岸文脉相承。高雄县大社碧云宫初名“三奶坛”,清康熙奉祀,改名“碧云宫”。正殿楹联曰:“碧海青天,坛上神明护国;祥云瑞景,里中圣德佑民。”台中清水碧化寺,1953年建祀奉陈靖姑女神。  

  屏东临水宫1963年建,祀三奶夫人,有“保国安民”、“泽被生民”、“济世度众”的题匾。此外,还有台中市临水宫、宜兰靖安堂、雄市旗津临水宫、台北碧潭临水宫等。  

  陈靖姑文化经过千年的民间流传,成为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共同民间文化信仰,并继续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陈靖姑文化的珍贵价值是传播台湾等地区最根本原因。  

陈靖姑文化的内涵  

  道德价值陈靖姑历来崇尚慈爱的道德观念,她“喂饲乞妇”、“福清救幼儿”等事迹都体现其慈爱的心性。她同情、关心罹患痘疫疾苦的民间儿童,派义子感生和舍人照护、保佑患病儿童,亲自庇佑受后娘虐待的“苦儿”……可以说“慈爱”这个道德观念是陈靖姑文化中的精髓。  

  “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又是陈靖姑文化的灵魂,她冒死祈雨,救度众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广大信众的推崇。正直、勇敢是陈靖姑文化所主张的做人的道德准则。古田县临水祖宫正殿有一副对联:“我本无私,毕竟代天行化;人勿求媚,当思惟德是馨。”太保殿内又有一副楹联:“为人正直,见吾勿礼何妨?心存奸邪,任你烧拜无益”。  

思想价值婚姻自由

  陈靖姑与夫君刘杞的结合就是自由婚姻的典范,这在1000年前封建礼教思想笼罩下的社会环境中实属难能可贵。后来,靖姑与林九娘一起全力以赴,竭诚帮助,促使渔郎和官家千金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身体力行了婚姻自由的主张。  

  男女平等陈靖姑严惩了一个虐待妻子的恶夫,帮助恶夫的妻子改嫁另组家庭。同时,靖姑保赤佑婴从未有男女偏见,皆一视同仁,这些都反映出陈靖姑文化中男女平等的观念。  

  伦理价值孝、悌、敬、尊是陈靖姑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靖姑割股疗亲,治好父亲顽疾;信任师友,关爱姐妹;夫妻相敬如宾,做出了榜样;尊重师傅,风范永垂。  

  千百年来,随着福建人口迁徙台岛,闽台两地频繁交往,陈靖姑文化播迁台湾,终于扎根台湾,形成了时间久、影响深、信众多、覆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林利本)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