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培田古民居:客家人南迁路上的美丽家园
2006-08-28 16:23: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继上个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近日,连城县培田古民居又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而去年它刚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殊荣。这个有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客家建筑瑰宝”美誉的小村庄是如何以它精湛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声名鹊起的呢?还是请你跟我走近培田,走近这个质朴清幽、古韵犹存的小山村……

  徜徉在雍容繁华的千米古街,仿佛置身当年市声喧嚣、商贾兴旺的吴家坊

  培田在连城县西北约30余公里的山凹里,因全村皆姓吴,故又称“吴家坊”。吴氏祖先自宋末由中原南迁至此已近千年。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村里完好地保留着三十多幢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走进这个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的古老村庄,如同走进神秘、充满魅力的客家古文化群体。

  徜徉在培田的千米古街,皮鞋叩击巷道鹅卵石发出的一声声回响,如历史的回音。村中那条二米宽的街道两旁,店铺柜台一家连一家,豆腐坊、药铺、剃头店、水酒廊、食杂店……油漆剥落的老商铺隐约可见旧日的繁华,静默的巷弄似乎还回响着当年的叫卖声……恍惚间,让你仿佛置身当年市声喧嚣、商贾兴旺的吴家坊。

  古街贯穿全村,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培田原是闽西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官道从古街穿村而过。身处交通要道,这是培田文化兴盛、商业发达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的培田,是汀州与江西、两广等地进行竹木、药材、海鲜、食盐等商品贸易的中心。“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是培田当年繁华的写照。据村中老人说,培田上百年前商业十分发达,曾出过数位显赫汀州八县的乡绅。他们不仅在乡里经商务业,还到汀州、福州等地经营钱庄、布庄和纸业(至今,福州塔巷和妙巷还留有他们创建的“吴氏会馆”“宣河试馆”旧址)。有的还远赴南洋,至今其后裔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拥有自己的实业。可见当时吴家坊人的开放思想和创业胆识。

  古街两旁的几座百年宗祠,更是精巧华丽、独具匠心。古祠门前,有的石狮石鼓分踞两侧,有的石龙旗耸立,气宇不凡。古祠门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厅高悬金画匾,窗牖镂雕木刻;石柱刻楹联,木壁绘漆画。一座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宗祠显示了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山书院,传承“耕读为本,崇文重教”的客家先祖遗训

  很难想像,在闽西偏僻山区的小村落,居然深藏着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书院。它躲开外界喧嚣,在群山环绕中悄然而立。

  南山书院,前身为“石头丘草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面积八千多平方米。书院傍山而筑,圆石铺阶,院门秀雅,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围檐边一株宋人植下的罗汉树枝干遒劲、冠盖如云,见证书院的百年风雨。曾在此潜修的清代名士曾瑞春将书院与朱熹讲学的鹅湖鹿洞相提并论,足见这里环境之清幽。

  书院内庭院深深,读书处围建着可坐可倚的回廊。穿过回廊,是书院侧廊的正堂,那是昔日先生授课之所。阳光从天井斜晒进来,落在两张朱漆剥落的太师椅和一张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桌上存放一方残缺的墨砚、石刻《书院记》及清代木刻本《吴氏族谱》……数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批批文武英才,仅明清时期培养出的榜眼、翰林、进士、秀才就有150余人,其中官至五品以上的就有7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闻听培田村以“文墨之乡”饮誉汀连,怀疑是否徒有虚名,就以县教谕装扮暗访培田。几经探访,终被“业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及培田人深厚的文化涵养震撼,遂留下“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此牌匾至今仍保存完好。民国时期,培田有4名留学生赴日、法求学(其中有一人与周恩来同窗),有3人上了黄埔军校。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传承客家先祖遗训,耕读为本,崇文重教。解放后,书院改为培田小学,由此培养出的大中专毕业学生逾五百人,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师、书画家、作家……南山书院书香绵延、文风鼎盛,一如书院门前清代尚书裴元章的题联:“距汀城廊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印证了客家人耕读文化的丰厚积淀。

  九厅十八井,俨然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穿过千米古街和幽深小巷,在宛若迷宫的古村抬头可见明清时期的深宅古院,一幢连一幢,共有34座。最大的有九厅十八井,占地达69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一井二厅二厢四房,面积500多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布局科学,紧密有序,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木刻等,集工艺、美术、雕刻、书法、文学艺术于一体,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坪地、砖墙、鱼池、花圃,俨然是一个休闲养生的美丽庄园。

  何谓九厅十八井?九厅指门楼、下厅、中厅、上厅、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出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这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及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之用,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村里现有“大夫第”“侍卫府”两座九厅十八井建筑。“大夫第”是古民居现存面积最大、最典型的一座九厅十八井建筑,它于1829年动工兴建,占地6980平方米,历时十余年才建成。

  在村中间的又一座高堂大屋———官厅,占地70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门楼高耸,气派非凡,因其是接待官员的场所,称作“官厅”。也许当年官厅是为了接待官员而建,设计处处都透着“官气”。外雨坪专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而设。门前用鹅卵石铺就“双凤朝阳”图案的甬道专供官员、嘉宾行走。中厅高出一截的地面称“三泰阶”,旧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在此就座。

  走进“大夫第”、“侍卫府”官厅,穿厅过井,回廊曲径四通八达,似乎走进了迷宫。一座座大宅院由青砖风火墙包围,古朴厚重;花厅云墙,飞檐翘角饰以琉璃花格漏窗,旁边题诗作画赋抒情对联,天井中鱼游池底花圃飘香,诗情画意如歌如梦;嵌于墙内的窗户,用砖砌成“福”“寿”“喜”等繁体字形或图案,寓意美好。尤其是“都阃府”大门内以鹅卵石铺就的“鹤鹿同春”图,传说在中秋月明、万籁俱寂之夜近前静候,还可以看见鹤舞、听见鹿鸣呢!

  培田人心目中的英雄———御前侍卫吴拔祯

  在培田村口,立着一座威仪气派的“恩荣”牌坊,此牌坊是光绪年间经光绪帝恩准,由他的御前三品衔带刀侍卫吴拔祯建造的。吴拔祯为培田吴氏第十九世公,相传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慈禧惶惶西逃。光绪皇帝的车马出宫追随,谁知马一个劲往东奔跑。当众马夫无奈之时,御前侍卫吴拔祯奋勇当先,用劲紧控车辕勒住马头,使之迅即赶上了慈禧的车队。慈禧见吴拔祯对皇上忠心可鉴,即赏戴花翎,命随侍皇上。西行结束,为表彰吴拔祯护驾有功,光绪帝加封他“武威将军”。若干年后,吴拔祯父亲病逝,他辞官返乡。临行前,光绪帝念其忠心报国,特许他回乡兴建豪宅“都阃府”及跨街牌坊一座。吴拔祯为谢皇恩,在牌坊匾额中刻上“恩荣”二字,故此乡人便叫它“恩荣”牌坊。“都阃府”是培田历史上最精美的建筑,可惜毁于十年前的一场大火,如今只剩断垣残壁和一对五龙旌表,诉说岁月的变迁。这座旌表的顶部是笔尖状,寄寓吴拔祯曾经是文举人;旌表的下部雕刻着狮子,意指吴拔祯是武进士出身,彰显着吴拔祯文武双全。

  吴拔祯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卒于1929年。光绪戊子年参加乡试,取中第六名举人;光绪壬辰年,他35岁那年会试,又在120名进士中取中第33名,后殿试被钦点为三甲第八名蓝翎侍卫。关于吴拔祯的传说不少,多是闻鸡起舞、三更入息,刻苦学习、练功,以及武艺如何高强。“进士第”至今还保留他当年练功用的重约三百多斤的石锁和两个四十斤重的圆石,如今,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只能望石兴叹,而当年那位武进士却能轻松地举过头顶,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绕场一周。吴拔祯是培田人心目中的英雄。

  走进培田,这里的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每一幢古民居,都是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古民居,都在诉说着培田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如果说土楼是中国的“城堡”,那么,培田的古民居就是中国南方的“庄园”,博大精深,清新俊逸。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