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何元育与“何元记”糖栈的浮沉
2006-08-28 16:24:4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旧时,台江下杭街糖行连着糖行,可谓糖商一条街。主要有“何元记”(见图)、“联兴”、“福兴建记”、“添记”、“兆记”、“元通”、“大丰”、“大有”、“建东”等糖行(栈)等二十多家,其中以“何元记”名声最大。

  糖行形成一种行业,直至1942年才从海运南北京果业中分立出来,专门成立了“福州糖商业同业公会”。糖业经营的品种有:奇白糖、赤糖、盆糖、回盆糖、冰糖、板糖等。其中奇白糖和赤糖,大部分销往全省各地,也远销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市,销路最广,销量最大。蔗糖以莆田、仙游为主要产区。漳州、泉州、福州产制一部分冰糖;闽侯、福安出产板糖。最著名的当推闽侯上街镇新洲乡生产的板糖,色泽红赤闪亮,品质优良,是福州市民在农历年关蒸制“年糕”时喜爱使用的产品。以地为名,俗称“洲板”,百多年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下杭地区的糖商,以“兴化帮”经营和代销为主体,垄断了福州十邑乃至全省的市场。出名的有何元育的“何元记”、关天培的“福兴建记”、张国安的“联兴”和周元通的“元通”等糖行或糖栈。此外,“建东”商行经营粗砂糖占大宗,但也经营南北货,双管齐下,获利更丰。这些糖商极为重视名行栈“招牌”的装饰,做到显眼、醒目。特别是代客商行以此便于客商寻找、投行,同时也便于各地京果商前来采购糖货,以供市面需求;产制商别出心裁用粗砂糖生产晶莹剔透的冰糖,将白、赤糖煮制成盆糖等,销售的进出量很大。“何元记”、“福兴建记”、“建东”等糖行的业务更兴盛。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实行食糖专卖政策,1943年成立“闽赣区食糖专卖局闽侯分局”,并在下杭街设立食糖仓栈管理委员会。收费名目繁多,影响了糖商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继之而来的内战发生,商路中断,民生凋敝,业务不振。有的糖商转向放高利贷或以棉纱布为筹码的买空卖空投机生意。兴盛一时的糖业从此走向衰落,一蹶不振。

  讲到“双杭”地区的糖业,不能不提到“何元记”糖栈的老板何元育。他字玉山,莆田人,生卒年不详,是“兴化帮”中执商界牛耳的“四大金刚”之一。他出身穷苦,初到福州时在大桥头(今解放大桥)旁“美且有”糕饼店从事推销和介绍生意的工作,从中收取佣金。他平时勤劳俭朴,惜财如命,一文钱都不肯乱花。后攒下一些钱,在下杭街开起“何元记”糖栈,主营糖类也兼营闽南土特产品。因经营有术又恰逢机遇,嗣后业务从本市、本省扩展到长江以北一带采购“北货”,做到糖业与京果业并举,生意十分兴隆。经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不少资金。本业上用不了,他就在本市广置房地产,还把大部分现金在市上投放高利贷,坐取利息收入。估计他的财产在高峰时达60万银元。

  财多,何元育就顾虑国民党政府吏胥差役的敲诈勒索。他竟仿效加入葡萄牙国籍的福州商人的做法,更换招牌为“立生”,以“葡商洋行”的面目出现作为“护身符”。一次,他竟仗“洋商”的势力,关起门来肆无忌惮地殴打税务人员,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进了监狱,经多方“疏通”关节后,才被交保释放。为了维护他放高利贷的利益,何元育长年雇请讼师为他包揽诉讼。他从不应酬请客,只有在打官司时才忍痛请人上茶馆。其聚财之道在福州商界无人可与之匹敌,绝无仅有。

  何元育没有亲生儿,收养了四个儿子。长子虽会理财又会经商,不幸英年早逝;次子不管业务,坐享其成;三子则狂嫖滥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四子尚年幼。他目睹此后代,心灰意冷,无可倚望,对业务的经营也消极低沉。抗日战争开始,“何元记”业务日渐式微,产业也先后变卖,将现金转向放高利贷赢利。何元育以为这样可以由自己掌握所剩资金,不至散失。可事与愿违,由于国民党货币不断贬值,何元育的数十年积蓄,就在儿子的不屑和法币、金元券、银元券、关金券和本票的魔幻般的变化中,荡然无存。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