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几处画栏度良夜谁家玉笛索知音
2006-08-15 15:41:4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几处画栏度良夜谁家玉笛索知音

  这是清杨庆琛描写当时文儒坊里天心阁的诗对。

  文儒坊与衣锦坊紧邻且平行。坊北侧有闽山巷与衣锦坊相通,南侧有三官堂与光禄坊的早题巷相接。东面为南后街,西通环城路河沿的金斗桥。

  文儒坊原名山阴巷,昔时是文人学者汇聚之地,儒士如林,就称儒林坊。宋代主持国子监的祭酒郑穆居住这里后,改名“文儒坊”。“儒林”也好,“文儒”也好,作为坊名都恰如其分。此后,文儒坊以名人聚居而著称。

  文儒坊第17号、18号、19号是明代武将总制,官居七省经略的张经的衙署遗址。张经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升兵部尚书。第二年丁优在家,住在这里。不久奉召抗倭,大获胜利,号称“东南战功第一”,百姓为纪念他,称其故居为“尚书里”。张经故居建于明代,共三座,均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现除木构架外,厢房、门窗等都已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也改建为新房。这位抗倭名将战功卓著,竟被奸人诬害而死,直到万历年间,其孙张爵鸣冤,始得昭雪。所以林君壁有“勿为沉冤悲血碧,却因观窍识心丹”的挽句。

  文儒坊现存保护最好的是62号清末陈承裘的故居。陈承裘,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他的儿孙都很出色,好几个也是进士,有“世进士”的美誉。陈承裘七个儿子,除一子早逝外,三个是进士,两个中举人,这在科举制度史上不多见,所以御赐“六子科甲”牌匾。陈承裘的大儿子陈宝琛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承裘故居是我国南方颇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为福州城内的三大古宅之一。其花厅雕梁画栋非常精美,特别是窗棂和门户皆用楠木拼成的图案,精巧绝伦。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只有陈承裘最小的儿子陈宝璜一支。

  被誉为“全闽第一绣手”、刺绣作品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曾明(1887~1973年),1952年到1955年曾在这里居住。曾明的堂叔即福州籍抗日爱国海军将领曾以鼎也在这里住过。

  文儒坊南侧的三官堂,现在叫大光里。因为大多住的是文人墨客,如陈衍、何振岱、柯凌汉等人,被戏称为“三家巷”。陈衍,字石遗,有《石遗室诗话》,晚年编纂《福建通志》,有600卷之多。其故居坐北朝南,内有光华阁,曾是入室弟子学习的地方。陈宅隔壁柯寓,为当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

  清代任福建陆路提督和北京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的甘国宝,原住坊尾的28号。文儒坊第16号早年是林白水等人创办的福州蒙学堂旧址。这里还有历史名人何振岱、林觉民岳父陈元凯的故居,民居古建筑有陈氏宗祠、永泰会馆、林氏宗祠、听雨斋等。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街坊公约。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的,比较少见。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