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石峰村:红军标语印证抗日先谴队的足迹
2006-07-25 16:31:5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提起北上抗日先遣队,不少人都记得1935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皖南,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但很少有人知道1934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石城、童坊进入福建连城,再经永安、大田、尤溪,29日夜在樟湖板渡过闽江,前方直指福州的行踪。

  最近,党史工作者在永安石峰村,发现了抗战时期红军留下的许多标语。这引起省市党史专家的重视,他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的民间活标本,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革命时期,派出第一支抗日先遣队,途经永安时留下的重要证据,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文物。

  位于永安市西南50公里处的小陶镇,毗邻龙岩市新罗区、连城县及漳平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距离小陶镇11公里处的石峰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Y形狭长盆地。

  留在农舍的红色历史

  笔者来到石峰村民管南兴的祖厝———瓦窑头厝,见客厅右边走廊的白灰粉墙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欢迎被迫加入大刀会民团的工农群众回家耕田营业”的标语;右厢房朝西白灰粉墙上,依稀可见“白军士兵要抗日反帝,就要到苏维埃政权底下来”的标语;左厢房朝西的白灰粉墙上,也有“反对国民党继续出卖福建”、“红军是工农的武装”的标语;左厢房朝西的白灰粉墙上,又有“全中国抗日的工人农民士兵团结起来,实行对日作战”的标语,上述标语的落款全是“红军”。

  在村民管辉彩家左厢房朝东的墙上也有两条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军阀;工农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工农群众起来收割豪绅地主的谷子”!老房子后面,也留有落款“红军”的大幅标语,由于墙面整片脱落,部分文字无法辨认,其中一条经仔细分辨,其内容为“愿意抗日的士兵不打抗日的红军”!……

  除了这两座老厝,笔者还在石峰村民管占炳和罗仁星的祖厝,见到类似的标语,所有落款均为“红军”,部分标语末尾还有“1934年”的字样。

  曾在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过的黄诚增告诉笔者:石峰村四周环山,易守难攻,1934年前后,曾有大量路过的红军在此宿营,其中包括寻淮洲、粟裕等人领导的红军第七军团(后称抗日先遣队)及红军第九军团,标语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耄耋老人的依稀记忆

  据村里81岁的老人管灶龙回忆:1934年前后红军来到石峰村。当时他才9岁,记得红军曾在管氏祖厝后山的寨栋组织演出,放在草地上的有五六十支步枪,还有十来门大炮,“炮筒有卷起来的谷席那么粗”。管灶龙从已故的长辈口中获悉,红军与白军发生过两次激战。第一次战斗,白军被打得只剩下一个装死的连长。此人躲过一劫后回去报信,驻扎在大陶洋和桐林的白军分成几路赶来。这次战斗很激烈,受伤的红军被抬到现石峰村管氏祖厝边的“春亭”里救护。

  今年90岁的村民冯秀银,对那段历史有着更清晰的记忆。她在石峰村之战月余后的一天,经山路走亲戚,在山上看到3具腐烂的“中央军”尸体。冯秀银说:红军住在她家时,找她补过衣服。“红军从来没白吃老百姓的谷子,每次都会给苏区发行的粮票”。永安市民间收藏家安孝义曾从小陶镇收集到红军留下的借谷票。

  今年71岁的管文金在少年时曾听村中长者管真华说,被红军活捉的一白军营长连同300多支被缴获的枪在寨栋展示。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燕江红旗》里,也有多处关于小陶镇战役的记录。

  据石峰村的部分老人回忆,红军在村里停留时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镇压村里的劣绅和地头蛇;二是没收地主的粮食分给村民;三是宣传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

  党史专家的权威论断

  曾参与编写《燕江红旗》、采访过黄火青(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黄诚增,根据石峰村瓦窑头厝留有“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字迹和党史中所载红九军团在护送红七军团过程中,红七军团未过闽江、未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红九军团只护送红七军团北上,一路上不以攻城夺地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判断“这里的红军标语,只能解释为红九军团在完成护送红七军团任务之后返回途经石峰村时所写”。

  石峰村的红军标语内容完全符合《燕江红旗》的《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联合作战过永安》一文所述“1934年夏初,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中央苏区由原来纵横千里缩小到仅300余里。为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也符合《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所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成背景和任务,符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一起以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

  石峰村的红军标语引起了党史专家的重视,他们认为:这是研究我党我军“北上抗日”旗帜难得的民间活标本。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表示,“石峰村的标语,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政府应加以保护!”

  红军在永安活动情况

  从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上世纪90年代编写的《燕江红旗》等资料中,可以了解到红军在石峰村的活动情况。

  1934年夏初,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中央苏区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仅300余里。为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建延平(今南平)之闽江流域”,“渡过闽江以后,经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进”,“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创立广大的游击地区及苏维埃的根据地”。

  7月初,红七军团在瑞金经过短时间整编,扩充为6000余人,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经石城、童坊进入赤白交界的连城县罗坊地区,迅速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与此同时,奉命掩护红七军团入闽和北渡闽江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军团政委蔡树潘、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率领下,撤离白水、驿前一带防线,开始“东线行动”。红七、红九军团不下万人,交错前进,均从永安经过,足迹踏遍永安地区的九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所向披靡,突进闽中腹地。

  7月8日晚,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清流境内的沙芜塘首先进入永安境内,在安砂稍作休息,马不停蹄地向罗坊进发,7月9日晚进入小陶镇西北面垇头、牛益坑一带。10日下午,红军沿距离石峰村5公里左右的枣溪、小溪道,采取“并向行军方式”向小陶镇推进,迅速占领湖口、麟厚、小陶本镇及洪砂、桐林、大陶口各村……7月15日,红七军团由连城塘前进入永安境内,与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突破封锁线,经永安、大田、尤溪,29日夜在樟湖板渡过闽江,前方直指福州。

  抗日先遣队的这一行动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蒋介石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除调兵遣将围剿外,东路军总司令部也急忙重新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东线进剿计划……蒋鼎文命令所属第四纵队第三师李玉堂部占据永安大陶的吉口、坚村一带,李延年部占据桐林、小陶、湖口一线,八十三师刘戡部占据大陶洋盆地。敌三个师从马洪直至连城一带全面构筑堡垒,逐步向西推进。

  8月6日,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系红一军团补充师)由石城、宁化、清流到安砂,旋抵马洪、东坑、生卿、苦竹一带,占领有利地形。8月5日至9日,红一军团主力由四堡经嵩口坪进入罗坊、石峰、小磉等村庄。红一师迅速占领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周围高地。10日,红二师主力由石峰村进入洪砂一带,红一军团两个师分别从西南方向和东北方向,步步向小陶镇和大陶洋进逼。敌两个师迅速收缩,除湖口驻军外,主力集结小陶、桐林、大陶口、大陶洋,构筑工事和堡垒……国民党三个师鉴于马洪渡口和石莲山头制高点为红军占领,被切断了通往永安的退路,意识到巩固阵地的重要性,因而在占领地段的山头都修建了碉堡,还把村里农民的谷席抢到山上搭“帐篷”。敌八十三师刘戡命令士兵在桐林往石峰村的大路上,把路边的树木砍倒,设置了一里多长的路障。

  8月12日,石峰峡激战的序幕拉开了。刘戡命令一个营,从桐林沿小路上石峰衙岭。红军一个营的战士由石峰村老人吴洪容带路,出水尾陈坑,经过黄凹、泗洲峡转上衙岭,切断了敌军的退路;驻扎枣溪的红军避开正面进入洪砂的敌军,出漏岭,过流坑,迂回到衙岭侧后,前后夹击。经过激战,敌军一个营人马被歼灭,营长被活捉,押到红军指挥部。

  衙岭战斗后,红军立即调遣兵力,沿山路向流坑方向推进,意图包抄消灭敌刘戡部住在洪砂尾坂村的一连兵力,打通从洪砂口进攻小陶营的通道。这时,敌军另一个连士兵抄小路,爬上红军侧背后的白粉山头,架三挺机枪向行进中的红军战士疯狂扫射。红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回衙岭北侧。与此同时,敌军从桐林方向向石峰水口山上发射迫击炮。战斗从上午10点开始,敌我双方都派了增援部队,一直激战到下午3点左右结束。

  这次战斗,双方各伤亡300多人。由于刘戡在石峰峡天岩栋一带制高点上修堡垒堵大路,红军无法进攻,双方进入休战阶段。休战期间,双方都派出探子,了解对方兵力部署,以便伺机进攻。8月16日,国民党三架飞机在石峰上空盘旋……23日下午,红一军团全部撤出洪田、小陶地区,经石峰、安砂、清流境内径往江西。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