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李韶建江东石桥郑寿安
2006-07-25 16:19:3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离漳州东郊16公里处,有一座横跨九龙江西溪的大桥,古称虎渡桥,现叫江东桥。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的石拱桥》一文中说:"中国石拱桥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成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知道。"领导修建这座大桥的人,叫李韶,工匠们称他为"李生佛"。李韶为连江县人,字元善,号竹湖。据《连江县志》记载:"李竹湖,弥逊曾孙,亦守漳州,捐学田,创虎渡石梁,民称'李生佛'。及迁礼部侍郎,漳人诵之曰:'方千里内一太守,二百年间两侍郎。"

      李韶,少年颖异,五岁能赋梅花,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及第,任南雄教授,历户部、礼部、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曾知漳州。"韶为教授时,丞相史弥远有所荐士欲充学职,不与;祭酒袁燮求学官宫隙地益其居,亦不与"。"治郡所至,俱有廉声。立朝论建,皆人所难言者。宦官陈洵益、女冠吴知古居中用事,韶论其罪,朝廷肃然惮之"。足见其为政为事刚正不阿,正气凛然。

      嘉熙元年(1237年),李韶知漳州,广施德政,倡办教育,名声载道。那时,漳州通往厦门、泉州、福州的陆上交通必经虎渡桥(江东桥)。而江上木桥刚刚被一场大火焚毁,两岸百姓商贾旅人只好隔着宽广的江面和湍急的流水相望。郡守李韶急百姓所急,当即前往视察,了解到此桥之重要和工程之艰难,当即决定改铺石桥。他一方面筹集经费,另一方面广募能工巧匠,征求架桥方案,让百姓献计献策。最后以建广二十尺、长二千尺、十有五道桥孔的石桥投入施工。每孔之间架三道石梁,两旁置栏杆,桥两端建成路亭,供来往者憩息,并在东西两岸设关卡,加以护卫。

      李韶要建石梁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实际出发。在此前,也就是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曾经垒石为墩,欲架木桥,因水深流急,桥基屡砌屡毁。他无计可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想不到,一天,工匠报告有"神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他与工匠都想到,神虎息处,肯定有石阜。于是"循其脉沉石绝之,隐然若梁,乃因垒址为桥,故名虎渡"。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述了这一传说。庄夏辛辛苦苦建成的虎渡桥,不久却毁于大火。为了不重蹈覆辙,使建成的桥不被江洪冲毁,李韶建石桥的决心更坚定了。

     建石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用石梁,每一块石梁十分笨重,有的一块重达200多吨。从开凿石料,到运输、起吊、安装,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聪明才智。李韶与工匠们日夜在工地上劳作。工匠见一个地方官如此尽心尽责,平易近人,同甘共苦,都不叫他官名,亲昵叫他"李生佛"。他们一道绞尽脑汁,排除万难,终于使一座令世界桥梁专家刮目相看的大桥飞跨于九龙江上。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中写道,这里江水"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 清顾祖禹称赞道:"江南石桥,虎渡第一。"可惜的是,当桥如虹般横跨江面上时,却没有给历史留下施工的任何资料,使它至今成为一个谜。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现在,人们只能凭想象凭推测去诠释当时的一切。

     江东桥几经兴废。目前,只在西岸保存两孔旧桥,并在其上架铺钢筋混凝土。但人们仍可以从其巨大的石梁,一睹其昔日的风采与惊人的创造。当然,也不会忘记当年领导建桥的李韶。李韶是李弥逊的曾孙。李弥逊也曾知漳州。李韶建成虎渡石桥,也算在祖辈治理的土地上干出了一番惊世伟业。不久,他擢升为礼部侍郎。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