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三山巡览:对一本老像册的解谜
2006-07-13 21:19:02  作者:唐希文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1937年,中国东南沿海省会城市、为鸦片战争失败而"牺牲"的悲情之城--福州,从西洋"舶来"的照相术已成为社会时尚,像册是寻常百姓家的寻常物。

      69年过去了,不足为奇的像册已老,成为稀世珍品。咖啡色的布包封面破损,打孔穿绳的像册早已"散架"。撒落一地的"零件"有:24张8英寸黑白风景照片;24张用毛边纸石版印刷成的中英文对照的说明和标题;十余张铅印的福州马尾港和台江码头的照片及文字说明;加上前言、附表、目录,构成《福建省会工务处码头管理所罗星塔码头、台江码头影片汇集》。

      69年前,以简单的文字图片印刷术配上洗印放大的照片,装订粘贴在像册里的广告宣传册,不失为一种那个年代独到的创意。细读周亮才撰写的前言,用不到400字的半文半白的叙述,道出1936年从厦门调来了省会工务处处长兼代建设厅厅长扬子玉。他看到了福州地区与外省联系的交通不畅,便加强了罗星塔码头和台江码头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解决行旅人士的方便,货物运输的便捷和安全,并完善保险业务。在一年时间里进出港口的中外商船数十艘,货物十余万件,"靠泊稳固、取货迅速"。为传播这一信息,当然包括了宣传工作业绩,"特制图十余幅,加以简单签注,先行分献……"并强调"码头之废兴,与促进省产畅销,及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保存至今的印刷品照片分别是"罗星塔海轮码头全景"、"各界代表参观罗星塔码头茶叙摄影"、"航行南洋群岛之美西美号商船第一次靠泊罗星塔码头摄影"、"罗星塔海轮码头货仓全景"、"常安公司新华安商船第一次靠泊罗星塔码头摄影"、"新铭第一次靠泊台江海轮码头摄影"、"台江海轮码头货仓全景"、"靖安第一次靠泊台江海轮码头摄影"以及"罗星塔全景"和"营前乡闽海关理轮厅及其旗台影片"。这些照片均配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后两幅照片还细述了罗星塔和营前乡的简史和海关理船厅及旗台在中外航海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目录所示,尚有"闽江南北港略图""建筑罗星塔码头总图""台江沿江各码头地位图"三附录。从现存的"台江沿江各码头地位图"上看,对照当年的福州地图均有更细微的标注,江北的江滨路、江南的泛船浦,连接两岸的万寿桥和江南桥以及两桥间的中洲岛均有明显标识。古老的、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地名跃然纸上:海关埕、禅臣埕、锚道、梅花道、妈祖道、晏海道、户部道,江滨路北的片区中最吸引人的是各种商店、旅社和码头、工厂、仓库、办事机构的旧址。江岸上七个浮船码头(第七浮船码头正在建筑中)和15个小码头均被标明,码头前的江面上相对应的各种船只,按功能和船形标出停泊地。各浮船码头供小火轮停泊,各小码头分门别类地停泊着民船、砖瓦船、米船、柴船、灰船、猪船等,鱼船还分为鲜鱼船和义鱼船,"义鱼"是民间咸鱼的另一种写法。第六码头前停泊着两种与众不同的船是:小汽船和圆底船。从宁德三都驶来的海轮称三都轮,其停泊位在靠近泛船浦的舍人庙与锚道之间的江面上。浙江宁波的来船专有停泊位在正在建筑中的第七浮码头南面江面上,字号标识比别的船只都大。

      看来,像册的编印者故意将福建与浙江的交通关系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个"天机"在24张黑白风景照片找到了答案。这24张8英寸的照片连同中英文对照片的说明文字均是杭州西湖的风景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福州人自古就将苏州杭州作人间天堂。尤其是南宋政权偏安西湖后,福建作为南宋的大后方,普京赶考、升官求爵、享受挥霍均要到杭州,甚至表达"精忠报国"的思想也得去西子湖畔的岳坟前,这反差似乎大了一些。杭州西湖在福州人的心目中是有品牌效应的。1937年,福州人编辑的这本关于福州航运交通的影集不自觉地打出了杭州西湖的牌。从"苏堤春晓"、"白堤"到"南屏晚钟"、"西泠印社",连"苏小小墓"和"秋瑾风雨亭"都有,不知何故独独少了"岳王坟"。估计这与1937年面临抗日战争爆发的关头,官方的出版物为了某种原因而故意"漏排"的缘故。福州人以"天堂"美景包装了闽海水运当年的新貌,今日的旧颜。

       2006年的春天,我带上这本老影集重返"天堂",要作一次寻访之旅。这是我的第四次"天堂之行"。

       1966年秋雨时节,乘闷罐火车到杭州,见到了岳坟被"造反派"爆毁的惨状;1981年初夏到岳坟,"拨乱反正"的年代人们用40万元重建岳坟;1992年三游岳坟,它已成为小商品的大排档。我身不由已地见证了杭州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典型瞬间。这次杭州之行,将会是什么景象在等待我。

      寻访之旅从"白堤"的"断桥"开始,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平整的堤面两则绿草如茵。柳绿桃红,行人如鲫的景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照片上冷寂荒凉所不可比的。参照老照片的构图,选择相似的拍摄点,拍几幅新旧对比的风景照片,孤山成了我寻访的第一个景观集中地。孤山是西湖北岸旁的小岛,由"白堤"和西泠桥连接东西两端而为游览线上的必经的风水宝地。人文荟萃的孤山上分布了"梅妻鹤子"的北宋隐士林和靖的墓葬和放鹤亭;清末最后一位杭州知府、教育家,福州人林启的塑像和纪念馆林社;纪念辛亥革命女侠秋瑾的"风雨亭";坐落孤山的还有西泠印社、中山公园、图书馆等,也都以半个多世纪前的身影保存在这批老照片中。新旧对照,变化最小的应是"放鹤亭",其主体建筑与亭前的曲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少了些背景上的民国时期建筑和水榭,在绿岛上多了一对雕塑的仙鹤而已。变化最大的要数"风雨亭"了。辛亥革命前夕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女性,曾被友人迁葬于西泠桥畔,现存的老照片除了圆坟、墓碑、牌坊外,当有一个尖顶覆盒式的西洋建筑风格的"风雨亭",由围墙和护栏护卫着,立于西湖之滨,据记载尚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为匾额。今天,在西泠桥头仅找到汉白玉的秋瑾佩剑雕像一尊,立于西湖畔的万绿丛中。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的社址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我到访的这一天正是西泠印社的春祭日,仪式就在华严经塔和吴昌硕纪念室"观乐楼"前举行,也就是老照片拍摄的地方。香案上一对红烛,两簇鲜花、一盆时果,案头两侧的展架上分立着创始人丁仁、王■(礼旁加"是")和历任社长吴昌硕等人的肖像和简历,我以尽量相似于老照片的角度按动了今天的快门。关于杭州末任太守林启的遗址是老照片未涉及的。这位外柔内刚的福州文人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先后在杭州创办了蚕学馆、求是书院、养正书塾,将西洋东洋文化吸收进来,将学子派出海外,因他的关系,福州人林纾在杭州生活、任教三年,并在杭州续娶杨氏为妻,也是因为他的关系,当时年仅24岁的林白水在杭州创办了《杭州白话报》。当年,学者们办报、探讨学术的"林社"还在,只是林启的墓地难寻,"林社"旁墓地旧址附近新塑了林启的铜像,共为闽浙后人所敬仰。 

      从孤山过西泠桥北,便是栖霞岭麓,在西泠桥未建前,这里曾是柳树成阴的渡口,留有"西村唤渡"和"船向西泠佳处寻"的诗情画意。南齐时代的钱塘歌妓苏小小便是在这儿巧遇才子阮郁,留下"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千古绝唱。一度曾经消失了的苏小小墓和墓上的"慕才亭",今已复建。在熙熙攘攘的西湖街头立一座崭新的古墓,与老照片中的冷寂形成鲜明对照,都是为了"千载芒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在老照片中,苏小小墓不远处,靠近跨虹桥的地方还有一个孤冢,是谁的埋骨处?它还在吗?沿苏堤向南寻觅,原址上新复建的仿古牌坊和墓葬,墓碑上刻有"宋义士武松之墓"。原来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南下征讨方蜡起义,武松在战乱中被毒箭射中而断臂,英雄无泪只好守望钱塘江六和塔多年,圆寂后归葬栖霞,与苏小小的"慕才亭"遥遥相望。栖霞山下还葬有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南宋时期,福建作为抗金大后方,视杭州临安为首都。民间陈文龙尚书的信仰,又拉近了福建人与陈文龙绝食地--岳坟的心理距离。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啊!

      在30年代留下的照片中,"曲院风荷"、"小瀛洲"、"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水岸景观都一目了然。一张以牌坊为主的照片却连杭州人也说不清在哪里。却在寻访钱王祠时有了意外的收获。钱王祠原名"表忠观",是为纪念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鏐。在五代战乱时期他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百姓创造和平安宁的环境。他的后裔曾将权力延伸到闽地,北宋初年执政的钱鏐后人将浙江与福建的管辖地献给中央政权,避免了一场内战,史称"纳土归宋"。2002年重建的"功德坊"仿造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石构,因地处"柳浪闻莺"景区而遍植绿柳。对照上世纪初的老照片,牌坊结构完全一样,钱王祠建筑也相仿,只是今日绿柳成阴,无法按原构图拍摄,只好靠近些拍摄主体牌坊。

      要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这两个以雷峰塔为视觉中心的景观。

      977年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吴越国王钱("人"旁加"叔")向中央政权"纳土归宋"的前一年,钱("人"旁加"叔")以"敬天修德"的名义历时5年建造了雷峰塔。当时的雷峰塔以砖砌塔身,外围木构檐廊,学术上称之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游人可沿螺旋式楼梯登顶,远眺西湖美景。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杭州,因疑塔内藏有伏兵,纵火烧了塔的木构檐廊。从此西湖边只留下砖轴塔心。数百年红褐色的塔心又长出野树山花,老态龙钟地显现了沧桑之美,使雷峰塔的美名远播海内外。20世纪初,当地百姓盛传,雷峰塔的残砖可以镇宅避邪,于是常有市民上山盗挖古砖不止。1924年9月的一天,苦撑了四百余年,做够了杭州苍凉"形象大使"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倒地。鲁迅、俞平伯、吴昌硕、徐志摩、胡也频等文化名人均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雷峰塔粉身碎骨后,小山般的废墟上依旧有不少人来"淘宝"。

      并非为了"淘宝"的摄影者留下了它众多的"晚年肖像",在这本影集中便有"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两幅,前者为日落前的大远景,后者是在净慈禅寺的照墙前,以"南屏晚钟"碑亭为前景拍摄雷峰塔。由此可以判断,本影集的西湖风景照大部分拍摄于1924年之前。

      趋车来到净慈寺前,在南山路南我一眼就找到了"南屏晚钟"石碑和碑序。净慈寺的照墙已经不在,寺庙北扩到了碑亭的边缘。我紧贴着寺院的红墙也很难拍到老照片上的角度。由于南山路上种植了茂密的梧桐树,站在亭边已无法拍摄路北的新雷峰塔了。只好移到南山路上,以新立的"雷峰塔风景区"碑亭为前景,拍摄了2002年秋重建的雷峰塔。

      距吴越王建塔千年后,雷峰塔得以重建,对古塔地宫的考古发掘再现了被古人封存在地宫铁函里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鎏金银盒、银腰带、铜镜等珍贵文物,这是21世纪初最具影响的考古行动。以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重建的雷峰塔在外观上秉承了传统东方文化,最让游人品味千年雷峰塔的是它的底层,它实际上是古塔遗址的"保护罩"。底层的核心是包裹在大玻璃墙中的。具有苍凉感和雕塑美的古塔废墟,在这里人们可以叩问古塔之魂,怀想建塔的帝王、工匠和设计者,可以聆听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体验与千年古文化直面对话的敬畏之情。乘塔中的电梯登顶,赏塔内构筑、塔外风光,新建的雷峰塔是当代人以现代的理念诠释传统文化的巨著。如果说老照片和它所依附的老像册是一种历史的沧桑记载,那么我们今天对历史的叩访必然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它炫丽、多彩、永不停息。

     (唐希文)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