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闽江畔的古镇白沙
2006-05-30 11:45:30  作者:曾小榕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白沙镇地处闽侯县西北部,背山临水,闽江横贯其南,白沙镇因闽江冲积的大片白色石英砂而得名。其自古属侯官县辖。1913年后,属闽侯县甘白区管辖。解放后,白沙与竹岐、鸿尾合为闽侯县第十区。1958年,单独成立白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镇建制。定居于此的乡民,或耕读,或渔樵,或商贾,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悠长的历史蕴育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名镇。

      溪头遗址  位于白沙镇溪头村,是福建省继昙石山遗址发掘后,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溪头遗址距昙石山遗址15公里,距闽江约2公里,处于闽江支流花云溪流域。遗址是一座高出水面约2米的缓坡丘冈,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1975年至1980年,先后进行两次科学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42座、灰坑32座,还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300件。

      采自遗址灰坑的陶片,经上海博物馆用热释光法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出土的植物孢粉遗存,经采集样块科学鉴定,有蕨子类的凤尾蕨、里百、水龙骨、海金砂、紫萁、金毛狗、观音座等种类;有草本、灌木花粉类的百合等科属等。

      出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鳖、叶猴、豪猪、熊、犀、梅花鹿、鹿、象、牛等种类。可见4000年前,这一带曾是古树参天,蕨类遍地,灌木丛生,野兽成群,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昙石山遗址一样,溪头遗址中也有大量的贝壳堆积,这里的贝壳以蚬为主,还有魁蛤、牡蛎、小耳螺等。其中魁蛤、牡蛎、小耳螺等今天仍栖息于福建沿海。说明4000年前,海潮可延伸至白沙一带,这些贝壳是先民就地采食后遗弃的。先民这种食用海产、淡水鱼、贝类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遗址中的生产工具,以小型石锛为主,还有石箭镞、骨箭镞和陶网坠等,大中型工具极罕见,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捕捞、采集和狩猎。遗址发现的50余座墓葬,以单人竖穴土坑葬为主,均无葬具,墓坑多以贝壳充填。墓葬的随葬品也多寡不一,反映当时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正在生产。溪头遗址大大丰富了昙石山文化内涵,为昙石山文化的确切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重港  考古挖掘证实,4000多年前白沙濒临东海,溪头村已有古人类聚居从事渔猎和原始农耕。经过数千年的沧桑,白沙逐渐远离海洋,成为闽江航运的一个重要港口。宋《三山志》载:"西路旧无车道抵中国,缘江乘舟,荡而溯,凡四百二十六里,始接邮道。唐无和中,岁歉,宪宗纳李播言,发使赈济。观察使陆庶为州二年,而江吏籍沧,溺者百数。乃铲峰湮谷,停舟续流,跨木引绳,抵延平、富沙,以通京师。有洪文馆秘书李叔夏为记,盖谓此路也。"可见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因唐宪宗李纯赈灾,而闽江河道险阻,陆庶才下令修福延驿道,建四驿十三铺,白沙建大濑驿、大濑铺作为水陆驿站。明《闽都记》有"白沙驿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遥。"明刘基有《发白沙至水口》:"夜发白沙驿,停午到水口。……"等记述。可见白沙自唐代起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0年),雪峰寺开山祖师义存在白沙港码头边建了"瀛山寺",作为雪峰寺的廨院,以方便往来僧侣。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官府在白沙江边桃鸡山上建"东山塔"作为白沙驿的标志。两处遗址今都尚存。到清代,白沙驿已设有70名瞻夫,8名递夫,20名兜夫,可见驿站规模之大。

      白沙港江面宽阔,水流平缓,航道稳定,自然靠泊点多,丰水期可通航2000吨级船只。据《闽都疏》和《福州府志》记载,明代福州地区有两宗很重要的出口物资,一宗是丝绸,主要是"土绸"和"汉府绸"。另一宗是橄榄。这两宗货物都要从周边地区集中到白沙,然后外运,"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白沙俨然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白沙刘厝街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是上下码头的必经之路,至今保留着三座明清古宅和一条长200多米的石铺街道。如今由于铁道、公路与闽江似三弦横穿其间,白沙又成了控扼榕城咽喉的战略要地,境内有白沙汽车站和白沙、大目埕两个火车站。在汤院、大目溪口、沙白头、上岐、白沙五处设有闽江轮船停泊站。长柄园设有轮渡码头。

      地理位置重要的白沙镇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义军路过此地,在埕元村留下遗迹。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于1941年4月第一次占领福州,国民党任命抗日将领李世甲为闽江江防司令兼海军陆战队旅长,率部进驻白沙防御日寇北上。江防司令部曾设在江边的瀛山寺。

      汤院温泉遗址  位于白沙镇汤院村,地以汤泉寺院而得名。这里旧时为福州地区晋京必经之官路,"南北冠盖必憩此"。民国《闽侯县志》载:"在二十四都双髻山(双峰山)下,有二石池,一温一冷,名圣汤。"现有汤池两口,呈圆形,用花岗石砌筑,池径约4米,宽1米多。水温高达80℃以上。
唐咸通五年(864),双峰山下置有双峰院,汤院开发当始于此时。后双峰改为雪峰护院,僧师复曾卜筑于此。民国《雪峰山志》记载:"雪峰除二十四景外,汤泉最为著名。"清《竹间十日话》记:"汤泉,距雪峰院八十里,僧可遵偿作偈……有曾巩、程师孟、蒋之奇诸公留题。今南北冠盖必憩此。"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观汤院温泉,赋诗两首,予以极高评价:"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汩汩人间几度秋。""玉池金星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以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王恽《秋涧集》记载:北宋文学家曾巩在汤院温泉留有题刻,曰:"熙宁十年八月赴福唐,元丰元年九月被召还,往返皆经此。十五日,南丰曾巩题。"同时还记载:"仆以大元至元廿六年已丑秋,按部来闽,与公裔孙冲子同事。明年秋,以理去官,与先生往返时间略同,旷世相符,有似非偶然者,摩挲藓刻,留诗而去。重九前四日,小子恽序。"王恽,字仲谋,自号秋涧老人,汲县人。以文学选,擢中书省详定官。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出为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官至翰林学士。

      汤院温泉究竟有多少摩崖题刻,现因年代久远,草侵土埋,难以稽考统计,仅在汤院南麓曾发现宋代题刻三段,其一:"大光禄昭文直馆程公,自闽守移帅广东。熙宁庚戌季冬庚午,刘   、曾伉、陈( 上面日下边为丙) 、黄彦、黄嘉会、吴周卿、郑景回、湛卢林璋、刘倩、吴杲卿、李适、萧乙□翁、黄群、陈彝、林甲、刘康夫口开开饯送,过温泉僧舍,刻石以记。"隶书,自右而左直读,9行,计78字,字径12厘米。其二:"世人尘垢清,田家禾稻秀。何渐千载闲,名落骊山后。百川寒有余,一水暖无极。洗尽来客尘,温温保常德。灵源一何燠,不与众流同。纵蕴天人学,安知造化功。住持沙门□□□立。"楷书,自右而左直读,7行,计68字,字径约16厘米。其三:"温陵吕惠卿吉圃,熙宁辛亥十二月初八过此。弟和卿、谅卿偕行,僧元欲令留名,乃书于石。"欧体楷书,自左而右直读,计36字,字径约11厘米。此段碑刻为闽侯现存年代较早的一段碑刻。

      温泉汤院不但以众多名人名宦题咏、题刻而称誉,山口奇石亦是自然界的造化瑰宝。明谢肇氵制《五杂俎·地步》记载:"闽中白沙溪北温泉焉,地名汤院。山上出石,脆而易琢,粗而滋水。窟宅峰峦,儡瑰之奇,不可言状。闽人园中,常以代太湖。然太湖终见石质,而汤院无之。苔滋草生,荟莳其山,竟可作小山矣。"汤院山所出假山石至今尚有。

      倪丞相与古道  倪曙,生卒年不详,字孟曦,闽侯县白沙镇汶溪人。五代南汉大臣,乡人称其"倪丞相"。唐乾符四年(877年)举进士试于京兆,试《火中寒署退赋》、《残月如新月诗》,倪曙名列第五。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再举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倪曙文字俊雅,当时制词有"萤雪服勤,属词清妙"之语,为唐僖宗所赞赏。黄巢起义时,避归故乡,会闽王从子延刺泉州,雅好宾客,曾与徐寅等以赋诗饮酒为乐。未几,出游岭表,南平王刘隐招礼之,辟置幕中。南汉高祖刘(上面龙下边为天)  即位,擢为工部侍郎,进尚书左丞。917年诏同平章事。不久以疾卒。有赋一卷行世。

      倪曙故居在白沙镇汶溪村倪山,故居原貌无法知晓,残存二层土墙与石基毁于上世纪50年代开山造林。在距故居约有2公里的山道上,有一条石板路,人呼"倪丞相古道",为倪曙荣归故里所铺。其毁于20世纪中叶。现从断断续续有两三公里、宽约1米的石板路中,依稀可以领略到当年古道的风采。在倪丞相古道上,还保存有一条单跨石板桥"登仙桥",桥用两方长形巨石铺设,上镌有:"都干林益成与室中叶十三□娘舍钱壹佰贯足,创造石桥并与架亭,时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正月二十二日戊申造,匠人尤五小。"此桥当为古道上现存年代最早的文物古迹。在南距登仙桥近千米的道旁岩壁上,镌刻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瑞林院漫僧彦琛题写的一首诗:"石铺三万尺,利便几千人。要问嵩山路,抬头上是天。"落款:"绍兴壬申三月,漫僧彦琛谨题。"诗题刻高90厘米,宽72厘米,字径11厘米。此诗道出当年修道的浩大工程及便民来往之意义。

      清代风雨桥  闽侯县至今还保存自明代至民国时期建造的10多座风雨桥,远济桥是其中的一座。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位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为古时福州通往京都必经之路,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县级文化保护单位。桥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为抬梁式木构架,高4.5。两旁有木栏杆,桥梁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若琼楼仙阁,蔚然壮观。桥亭上悬挂一全块板酸丝木匾,长193厘米,宽63厘米,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详细记载建桥历史背景、时间,并阐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的命名含义。匾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书法笔墨酣畅,丰姿潇洒,是陈景韶存世难得之佳作,为远济桥增辉添色。

      白沙为历史古镇,亦为古代著名的驿运站,名胜古迹颇多。据闽侯县地名志记载,宋建隆三年(962年)南摩和尚得聚宝盆,在白沙上屿村建立金钟楼阁,今尚存;还有位于白沙新坡村西北侧的清代古民居永奋永襄厝,为宋未民族英雄、宰相江万里的后裔江永奋江永襄兄弟所建,建筑群今保存尚好。位于白沙村的春秋战国时期立庙宗祀兴周功臣的黄飞虎的泰山官,四府一境,实为壮观;还有位于白沙汶溪村的宋代瑞林院增开田记碑刻和宋代石柱湾摩崖题刻等。改革开放后,白沙镇发展为闽侯县手工艺龙头基地,引进外资,开发了大目溪漂流和云堡寨森林旅游区,建设了新城,如今,这里群山环翠,绿草如茵,花果飘香……历史文化古镇焕发新姿。

【责任编辑:冯平】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