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纪念“白马三郎”的现实意义
2006-05-24 21:25:31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目前,福州地区的道教神衹信仰,除泰山信仰、雷公电母信仰、土地公信仰、齐天大圣信仰等是泛神信仰外,有不少的神衹,如鸭姆洲的白马三郎、湾边的陈靖姑、台江的尚书公(即陈文龙),这些神衹各拥有为数不少的信众和大量的分庙祀奉,形成极具特色的福州道教文化现象。这些受信仰的神衹,大多数在历史上都是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作过贡献的英雄、善士和廉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建庙祀奉,为弘扬正气,积极引导人们正面的精神追求产生过或正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白马三郎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汉闽越王无诸的嫡孙。无诸逝后传位驺郢,郢的第三子名寅,骁勇善战,常骑白马在郊野、军中奔驰,军中将士称其为"白马三郎"。据《三山志》记载,福州东郊桑溪(今鳝溪),古时群山环抱,溪涧有一深潭,潭中有一千年鳝鱼,长三丈,常兴风作浪,引起山洪瀑发,冲没田园,百姓遭受其殃,苦不堪言。此况被白马三郎带随员吴阳、颜平圣两将军及18家将去桑溪射猎时知晓。时二月初二日,凶鳝出潭,白马三郎决心除害,持箭射中鳝身,鳝负痛甩尾反搏,将白马三郎及坐骑一起甩入潭中,此时巨浪滔天,潭水尽赤,白马三郎力尽与鳝俱亡。白马三郎殉难后,他的一只靴随洪水飘至白龙江畔(今瀛洲河),鸭姆洲有黄、林、张三姓乡民,以"保境安民,诛妖驱恶,益寿延年,开辟财源"为名,在今文艺影剧院原址建庙祀奉。原庙宇雄伟壮观,东临山,西环河,坐北朝南,南朝五虎,后绕蛇城,面积2000多平方米。庙内有大殿、偏殿、戏台、东西两厢木结构酒楼及天井等建筑。大殿中央有龙凤澡井,满堂拱斗,石裙雕刻的人物和花鸟,镏金彩绘。足见当年老百姓对白马三郎的敬仰。又据《成都巴蜀百神全集》记载,鳝溪、鸭姆洲两地皆建庙供祀。鸭姆洲建庙千余年中,鳝溪白马三郎的神职,从射鳝除害到祈雨必灵,故曾6次封敕:唐咸通六年(865年)封"龙骧侯";梁贞明封"弘涧王";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封"冲济广应王";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增封"灵显王";绍定五年(1232年)封"孚佑王",又增封"灵显孚佑冲济广应王"。可惜的是,该庙于1955年1月20日毁于战火,所有文物连同庙宇均遭火焚,仅存白马三郎轿杠一副。

      1988年,鸭姆洲乡民为纪念白马三郎爱民除害、祈雨必灵的历史功绩,集资重建"广应白马王庙",坐落红星新村。后又于1997年在原址重新改建,庙宇坐南朝北,庙前塑大型白马及马夫,右前方建万寿塔,庙埕中央安放重达1.5吨的铜鼎,大门两旁设一对石狮,庄严肃穆。庙内供祀白马三郎、汉闽越王、水陆考功伯等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香火极盛。可见为人民做好事的人,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白马三郎"为了百姓的利益,勇于挺身除害,并为之献出生命,这种行为类似现在所提倡的见义勇。当前各地正在广泛宣传、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宣扬白马三郎的历史功绩,传承中华文化,铭记福州历史,无疑对我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对推动全社会形成荣辱新风,促进和谐的文明风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安榕  陈松溪)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